短篇文学

念奴娇•凭吊土木堡遗址

发表于2022-08-11 17:08  作者:写手孙世元


千秋古堡,扼桑干断谷,赵燕危陌。

挂壁长城兵燹处,血透显忠碑刻。

极目居庸,回头朔漠,万仞披霞色。

踟蹰遗址,鞑胡刀影历历。

 

祁镇九岁登基,开元正统,庙号英宗敕。

伐麓川掏空国库,征瓦剌成囚客。

土木蒙羞,夺门雪耻,再度皇权执。

屠诛廷益,满朝冤鬼悲泣。

 

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一组韵•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苏轼正体。

 

注:

土木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城东10公里,原为土筑砖包的船形城堡,现存堡墙只有南墙和西墙部分,无情岁月风雨任吹打。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明代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土木堡之外还有榆林堡和鸡鸣堡号称京北三大堡。

 

桑干断谷------即桑干河大峡谷,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最南部王家湾乡与阳原、涿鹿两县交界处,东起王家湾村西部,西至王家背、郭家山一带,南抵殷家沟,北达草沟一带,距北京约150公里。

 

挂壁长城------指坐落在军都山之上的八达岭长城,蜿蜒起伏,形同挂壁,素有龙飞云腾军都山,绝塞险隘古长城之称。

 

显忠碑刻------显忠祠遗址位于河北怀来县土木堡村内,显忠祠东与卧牛山旅游点毗邻,北靠燕山余脉,南傍官厅湖畔,京张公路沿村北而过,京包铁路从村南贯行,交通便利。显忠祠遗址闻名中外,是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为祭祀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农历八月十四“土木之变”中为国殉难的数百名朝廷重臣和五十万大军的英魂而修建,祠内建有大殿五间,抱厦三间,石碑一块(记有死难

重臣名单),竖有66块为国捐躯的重臣神位,后经多年失修,火灾危害,现仅存正殿三间,石碑数块。

当凭吊者站在碑碣前静默,仿佛一大串鲜活的明朝大臣向你涌来,他们是“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棨,翰林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少卿刘容,尚宝少卿淩寿,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瑭、郑瑄,大理左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一群忠肝义胆拳拳报国的民族英雄,令人怅然泪下,又让人肃然起敬!

 

祁镇-------即朱祁镇,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庙号英宗,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由于新君朱祁镇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推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但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伐麓川掏空国库-------麓川,即麓川王国,在今天的云南瑞丽。在宋代时,这里先后为南诏、大理以及金陇金殿国的管辖范围,是以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到了明朝,麓川王国崛起,内部派系纷争。公元1399年,臣服明朝并“终生不复反”的麓川王思伦法去世,建文帝担心麓川王国过于团结,给中央政府带来威胁,竟乘机将麓川一地分为“五长官司”,分别册封这些头人。结果这一错误、狭隘的做法,为后来的麓川之变埋下了伏笔。明英宗即位后,思伦法的儿子思任法代理有名无实的麓川王,他决心要光复祖业,将“五长官司”统一为原来的麓川王国。明英宗闻讯后,立刻派遣人马,三征麓川。麓川之战自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开始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结束,明军历时九年三征麓川,共调用军队35万人,前来协助的土司军队也超过了60万,这近百万的军队调动,耗用的人力物力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我们按照第二次麓川之役中“调士兵五万往,发卒转饷五十万人”来算,三征麓川至少调动了400万人次的作战和后勤部队,可谓倾尽了明朝整个南方的力量。除了后勤消耗,在征讨中明军的死伤也非常惨重,虽然在历次交战中,明军基本都以胜利告终,但因为酷暑、瘴气、疾病等原因,明军减员非常多。关于明军具体的伤亡并无数字,刘球在第二次征讨时所说的“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战后云贵等地的明军“将士多死,列卫空虚”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无需质疑,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的这三场征伐掏空了“仁宣之治”的国库,众所周知,明成祖定都北京,即是将国家稳定大局放在北方,对于远在云南的麓川王国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自宋至明,中央政权一直的策略都是怀柔安抚,因为它难以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明朝举国大军压境,麓川当然抵抗不住。在几次战争中,思任法绝食而死,其子思机法、其孙思陆法与明王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使得明王朝的西南边疆开始出现了不稳定,而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民心背离,纷纷宣布与明朝“划清界限”。

 

征瓦剌成囚客-----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才九岁, 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虽听政,但不亲自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以此来限制,镇压太监王振一党。然而,陪伴着英宗长大的王振,在英宗即位后,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英宗的支持下,王振肆无忌惮,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正统七年(1442),听政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阻止王振掌权的最大屏障消失了。而能与王振势力抗衡的"三杨"也相继溃败,三杨中的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剩下杨溥在朝,而杨溥也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振不费吹灰之力便正式掌权。王振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至此,明朝完全进入宦官专权的时代,王振大耍淫威;对外,投机取巧敛财,私通外敌,破坏边防,这一切为后面的"土木堡之变"爆发埋下火种。当时,蒙古的瓦刺部首领也先以明廷减少赏物和求娶明朝公主未能得到允许为由,发动了对明战争,随后兵分四路,分别从辽东、宣府、大同、甘州等地同时向明朝进军。边疆告急的消息传进京城,明英宗只信任王振,于是就问王振该如何是好。王振说:“陛下,我朝的太祖、太宗皇帝都曾亲战沙场,皇上您正值春秋鼎盛、血气方刚,为什么不出师亲征呢?”然而,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劝阻:“此次敌人入侵,本就是小股部队,用不着陛下御驾亲征,陛下不能听信一个宦官的谗言,就动用大军。”然而,在宦官王振的教唆下,英宗对于朝中文武大臣的建议一律忽视,执意出征,更是下令兵部迅速调集50万大军,同时也下令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茔、户部尚书王佐以及内阁大学士曹鼐等文武官员保驾出征。公元14497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明军自打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再到进入大同,一直未与瓦刺军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但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公元1449813日,朱祁镇率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此刻,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瓦刺首领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惶恐不安的明军遇到如狼似虎的瓦刺军,而且是以逸待劳,结果可想而知,基本没有经过多少抵抗,二十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死得死逃的逃,随军的英国公张辅等五十多名大臣尽数战死,至于明英宗朱祁镇眼见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不一会儿,瓦剌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此刻,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身边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樊忠不久亦战死。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已知抓获的是大明天子朱祁镇,立即前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瓦刺人从首领到士兵自然是欢喜雀跃,没想到这次收获这么大,正考虑着怎么处置这个皇帝时,另一个投降的太监喜明,奉献一条妙计:即利用朱祁镇皇帝的身份,让他开门叫阵投降,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大明江山攻占拿下。瓦刺首领也先一听这简直是妙计,于是押解朱祁镇大同城外后,让朱祁镇去命令守将开门投降,否则就要朱祁镇的命。不料这个朱祁镇真是窝囊透顶,贪生怕死极致,还真的舔着老脸让守城将士打开城门投降,没想到守将郭登等人根本不鸟他,无论他如何命令哀求,死活就是不开城门,这就是朱祁镇叫门天子的来历。好在朝廷得知了朱祁镇被俘的消息,马上任命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代理皇帝,恼羞成怒的瓦刺看到没捞到一点好处,当即决定攻打大明京城。随后,也先以送英宗回京之名,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823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朱祁镇弟弟郕王朱祁钰不知道该怎么办,百官发怒,殴打王振的心腹马顺,打死党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于谦集团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随后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无奈只好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明景帝朱祁钰任命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公元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一路20000人左右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另一路30000人左右从宣府、洪州进攻。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军长驱直入。于谦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守军大战七天七夜,还是被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于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向回良乡逃去,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紧追不舍,败瓦刺军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18人。此时,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明朝在土木堡先损失200000人的情况下依然率领二线部队扭转战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皇权-------即帝王的权力,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夺门雪耻------即夺门之变。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瓦剌胡人俘虏,并被带回漠北,虽然朱祁镇成为了俘虏,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投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靠着自己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高情商赢得了瓦剌首领也先的尊重,并和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他们经常去探望他,并且美酒佳肴供奉不辍,伯颜帖木儿不仅对其敬重有加,时常跪奉上寿,而且在朱祁镇离开瓦剌时,亲自领兵护送,更是在分别之时留着眼泪地对朱祁镇说:“今天离别,不知道日后何时再能相见了。”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以后,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然而,也先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朱祁钰却不想让他哥哥回来。于是,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虚实,谁知杨善竟然乘机迎驾,将太上皇一股脑接了回来。由此,羁留塞北一年之久的朱祁镇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估计朱祁镇与朱祁钰两兄弟的会面一定很尴尬,历史上说法不一,但结合朱祁镇日后的待遇,令人更相信《明实录》中的记载,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事实上刚回京的太上皇,就直接被送入南宫,此后,朱祁镇在南宫呆了整整七年。七年里,景泰帝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但是,太上皇朱祁镇并没有意志消沉,并在这几年的软禁生活中生了不少后代。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石亨为了自身利益,有意复朱祁镇登基。在拉拢身边人商讨后,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共谋此事。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将石亨召到病榻前,亲自殷殷嘱咐。石亨一切都答应下来,但他亲眼看见朱祁钰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石亨退出后,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朱祁钰已经不行了,商议要为自己谋后路。于是,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朱祁镇身上,拥立朱祁镇复位,这样,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够飞黄腾达。正月十六晚,石亨的同谋,副都御史徐有贞换上朝服,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行前对妻女交待说:“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是国家之福,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你们自己要有心理准备。 ”出门后,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报答太上皇。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子和孙子都带在了身边。三方人马会齐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后,又等到了张鞁率领的大队京营兵,一齐向皇城进发。张鞁调兵进城是借口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而石亨掌管皇城钥匙,所以能够通行无阻。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并将钥匙投入水窦中。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十分奇怪,不明所以,但也不敢过问。这时候,天气忽变,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害怕有逆天意,会遭到天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说大事必济。于是众人继续前进,顺利地到达了南宫。然而,南宫宫门坚固异常,怎么也打不开。石亨派人用巨木悬于绳上,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门没有撞开,门右边的墙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众人便从墙的破洞中一拥而入。朱祁镇这时候还没睡觉,正秉烛读书,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惊慌失措。谁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朱祁镇这才问:“莫非你们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 ”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路上,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一行人来到东华门,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门的士兵顿时傻了眼,不敢阻拦。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殿上的武士们挥金瓜要打徐有贞等人,被朱祁镇喝止。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这时天色已经微亮,众臣因为朱祁钰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镇。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 ”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 (指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时,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立即问左右:“莫非是于谦不成? ”意思是问是不是于谦谋反篡位了。左右惊愕万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好,好,好。 ”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

 

屠诛廷益-----廷益,即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朱祁镇登基后,先是将亲弟弟朱祁钰囚禁致死,随后,斩杀“王文、舒良、张永、王勤于市,籍其家;撤职陈循、江渊、俞士悦、项文翟充铁领卫军;罢黜萧兹、商恪、王伟、古镛、丁澄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悦等贪刻敛佞,并劾右通政殷谦为于谦党,侍郎张敏,侍郎宋琰,少卿陈贽党附进身,俱乞黜逐之”。随后,一系列朱祁钰时期的文臣武将悉数遭到杀害,尤其是名将于谦,曾打赢南京保卫战,为国鞠躬尽瘁,却落得被杀下场,全家被发配充军,令人不胜唏嘘。于谦平素极为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敢于直言,常招致他人忌恨。明代宗即位后,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首领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明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明宪宗时,于谦被平反、复官并赐祭,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至于明英宗朱祁镇自从杀了于谦即诸大臣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倒行逆施,朱祁镇不仅平反阉党王振,还为其建庙祭祀,是非不明、忠奸不分、昏庸无能、愚蠢至极!作为一国之君,听信谗言,软弱无能,为保性命,给侵略者当舔狗;不顾大明江山国民安危,叫门开城,哪有一点儿男儿气概;作为天子,杀尽护国忠臣贤良,差点断送大明二百年基业!作为皇帝,他罪孽深重,死也不足以谢罪。作为男人,朱祁镇没有一丁点骨气,简直丢尽华夏男人的脸!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2-8-11农历虎年七月十四

 

字数:8002 人气:740 收藏:0

支持本书

评论区

手机版/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3-2017 觅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觅涯 鄂ICP备13008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