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学

莺啼序·灭南朝梁者陈霸先

发表于2022-04-20 18:24  作者:写手孙世元


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一组韵·四段二百四十字,第一段八句四仄韵,第二段十句四仄韵,第三段十四句四仄韵,第四段十四句五仄韵——吴文英正体。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徒登燕矶绝壁,览苍茫吴楚。
大江阔、飞架双桥,锁岸天堑无阻。
五马渡、龙骧虎踞,铜雕栩栩朝天诉。
听涛声依旧,帆追遏浪鸥鹭。

十代凝痕,六朝夙迹,趁钟山幕府。
忆当昔、萧衍登基,赦封归顺文武。
执朝纲、勤于政务,扶国本、拓疆开土。
纳谏言,倡导清廉,针砭贪腐。

痴迷佛教,醉恋围棋,竟陵八友举。
展肚量、蔡樽耿直,到溉放浪,两范齐名,子云独步。
仁慈宽厚,严苛窄薄,青灯古刹菩提树,念禅经、错失达摩度。
收容万景,养虎祸患朝堂,救蛇饿毙宫宇。

萧纲继位,萧绎登基,恰背时命苦。
两兄弟、丧生末路。兴国龙腾,僧辩鲸转,后继前赴。
盟坛歃血,茅湾拼酒,却因拥立反成敌,叹君才、鱼肉逢刀俎。
霸先废杀梁皇,建国南陈,极登九五。

注:
南朝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省长兴县)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东汉太丘长陈寔后裔,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燕矶-----即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东北角观音门外,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号。

五马渡------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幕燕滨江风貌区的幕府山北麓江边。相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渡江至此。现今,五马渡广场建有五匹奔马铜铸雕塑,跃向空中,栩栩如生。

十代凝痕------即历史上十个朝代所留下的古迹,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南京定都。

六朝夙迹-------六朝(222年–589年),是中国南方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六个朝代,即孙吴 、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代指南京,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
萧衍登基-------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朝梁开国皇帝,谥号武帝,西汉相国萧何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起兵攻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公元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登基称帝,建立南梁。

执朝纲、勤于政务------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扶国本、拓疆开土-------自公元505年始,梁武帝萧衍,组织了一系列的北伐活动。首次登场的便是以临川王萧宏为首的北伐,这次北伐虽然萧宏的表现一塌糊涂,但却诱发了钟离之战,在韦睿、昌义之、曹景宗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导致北魏惨败,死伤近30万人。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军在洛口溃败之后,北魏中山王元英请求乘胜荡平东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准。同年十月,元英率领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包围钟离城,北魏方面又增派大将邢峦合围钟离。邢峦度时审势,两上章表,恳请罢军撤围。北魏宣武帝召回邢峦,代之以镇东将军萧宝寅。十一月,梁武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统二十万梁军援救钟离。次年正月,元英与北魏平东将军杨大眼调兵数十万强攻钟离。钟离三千守军在梁将昌义之的督统下进行了艰苦而有效的防御战。梁武帝又增派豫州刺史韦睿援钟离。韦睿用兵神速,十日从合肥到达邵阳。连夜筑城,并派人潜水给钟离城中守军送信,使守军士气大振。元英、杨大眼昼夜轮番进攻,都被韦睿击退。曹景宗、韦睿用火攻分别烧魏两桥,致使魏军大败,魏军被斩杀及淹死者各有十余万,五万人被俘。此役为梁武帝讨伐北魏中具关键意义的一战,亦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稳定了淮南形势。公元524年,裴邃、夏侯亶接力收复寿阳。裴邃是南朝名将,率先派遣3000人马直奔寿阳城下,和北魏扬州刺史长孙稚大战了9个回合。由于人数太少,后援力量又没跟上,结果无功而返。此后裴邃收拾残部,陆续攻克了狄丘、甓城、黎浆等城。转年,裴邃复破魏新蔡郡,略地至于郑城,汝颍之间,所在响应。魏寿阳守将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众五万,出城挑战,竟被裴邃埋伏下的4支人马杀得大败,死伤1万多人,自此北魏大军不敢再出城作战。可惜没多久裴邃就在军中去世了。主将去世,可北伐大业却不能耽误了,于是萧衍让夏侯亶接替了裴邃的工作,继续北伐。看来上次浮山堰的教训还不够,萧衍居然又想着玩一出水淹寿阳城,吓得北魏大军瑟瑟发抖。由于淮水暴涨,夏侯亶果断出兵围困寿阳。当时长孙稚已经被调走了,新来的扬州刺史李宪压根顶不住这双重压力,居然选择了举城投降,北伐大军还没怎么用力,就轻而易举收复了寿阳,不得不说裴邃在这次收复寿阳之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指派夏侯夔、湛僧智收复涡阳。尝到甜头的梁武帝萧衍,转年组织起另一场北伐战争,这次是指派司州刺史夏侯夔、谯州刺史湛僧智等人攻打北魏的东豫州。此时的北魏内部,由胡太后主政,可谓是一塌糊涂。北魏军心动荡,直接导致南梁大军连战连捷,陆续攻克北魏的平静、穆陵、阴山三关。其中谯州刺史湛僧智的战斗力爆棚,将北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围困在了涡阳,采取围城打援的方式,击溃了北魏元显伯带来的援军。而夏侯夔也前来助阵,切断了魏军后撤的路。最后,元庆和在重重压力之下,压根无心恋战,只好选择出城投降,自此,涡阳便落入了南梁之手。从此以后,梁武帝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佳契机。梁武帝萧衍自公元524年第一次正规北伐到公元532年最后一次正规北伐止,足足用了9年时间,而这一时期北魏整好处于内乱状态,但遗憾的是,梁武帝萧衍并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换言之,梁武帝实在是没有把握不住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

纳谏言,倡导清廉-----梁武帝萧衍执政后不搞一言堂,更不把愚蠢当聪明事无巨细一把抓,只要是权利就搂住不放,而是广泛纳谏,广开言路,满朝文武可以当堂辩论,各抒己见,为了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梁武帝下令在皇宫门外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受到赏赐提拔和重用的,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老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绝不打击报复,秋后算账,更不会派东西两厂锦衣卫以言治罪,到处抓人。梁武帝萧衍更是提倡节俭,倡导清廉,在这一点上堪比汉文帝刘恒。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刘恒节俭在三方面有典型体现:在修建宫室方面,他连价值百金的露台都舍不得新修;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不许后宫出现拖地的衣裙和有纹绣的帷帐;在陵墓方面,他不许墓中出现金银铜锡陪葬品,只能使用陶器……且在最后的遗诏中,汉文帝再次强调:"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 吾甚不取"。以至于汉文帝刘恒死后,连盗墓贼都不想盗他的墓。至于说,梁武帝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一顶帽子能戴三年,一个被子能用两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是洗了穿,穿了洗,很旧都舍不得扔;吃饭也是粗茶淡饭,基本不吃肉,也不喝酒,汉武帝曾经写过一篇《断酒**》,认为酒是“恶本”,酒是“魔事”,荤食是“一切众病”的病因。于是,汉武帝则以吃蔬菜和豆类为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凑合凑合,其节俭方面,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实在是出类拔萃,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过:“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意思是汉文帝刘恒的节俭是亘古出名的,而王莽的勤奋是世间少有的,至于梁武帝萧衍则是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台厉害了。

痴迷佛教------据史载,梁武帝萧衍原本信奉道教,而其称帝后却宣布“舍道归佛”,开始笃信佛教,并在无碍殿受戒,法名冠达。随后,梁武帝任命法超和尚为僧正,相当于全国佛教协会的会长。法超为南朝僧人,俗姓孟,十一岁投灵根寺僧护出家,后从安乐寺智称专攻十诵律。智称示寂(公元500年)后,无人可与之并立,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梁武帝敕令于平等殿宣讲律法并亲临受学。梁武帝还亲自撰写《断酒**》,带头“色戒”禁断房事,不吃鱼肉,俨然一个慈悲为怀的“大菩萨”。在梁武帝大力提倡下,南梁时期江南大地,佛教寺庙空前繁多,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收楼台烟雨中。”震惊海内的是,南梁曾一度出现十余万僧民在香烟缭绕的殿宇内匍匐诵经忏悔之盛景,而这一佛事盛典的总导演兼总指挥,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色戒皇帝”萧衍。纵观历史,可以说三番五次出家当和尚的皇帝也就只有梁武帝这一位,别无分号。为此,梁武帝不惜重金在京都建康建造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梁武帝到老年,竟然决定舍弃皇位,而出家到同泰寺做全职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之虔诚。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于是,梁武帝只做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回皇宫,要他继续主持朝政。梁武帝回宫后,越想越不对劲:“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此刻,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大臣们一听都觉得这话有理,随即将一万万钱打包装箱,赶到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大笔赎金自然高兴,便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谁知这位皇帝梵心未眠,过不久,梁武帝便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梁武帝为表示虔诚信佛,不但“舍”弃自己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很多土地都“舍”给了寺庙。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就花得更多,大臣们用整整一个月时间,才勉强凑足二万万钱,把梁武帝赎回皇宫。可要命的是,也就刚刚过去一年,梁武帝又第四次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再筹足一万万钱为梁武帝“赎身”,简直是荒诞至极。更要命的是,上行下效,梁国人自古就有看皇上眼色行事的传统,于是不仅走卒贩夫,就连王侯子弟也都以受戒为荣,例如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文武官员,也都开始信奉佛教,真真是洋洋大观。

醉恋围棋-------据《梁书》记载,梁武帝经常召集臣下进宫通宵对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对手难以招架,但碍于君臣之礼,那些棋艺颇受梁武帝“赏识”的人也只能舍命陪君主。诚然,尽管梁武帝时期的棋坛仍以士族大夫为主,但出身草根地位微寒的人士也得能到提升的机会。作为一位围棋痴迷者,梁武帝不仅身体力行弈棋不止,而且还亲自主持一系列的围棋对弈活动,而随着举国棋品活动的展开以及大量棋艺作品的问世,围棋其发展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峰。梁武帝不仅对大规模品棋活动推波助澜,而且还亲自撰写有关围棋的专著,曾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只可惜,这些珍贵的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毋庸置疑,热衷围棋的梁武帝,每当拿起棋子,就完全沉浸到运筹帷幄拼杀决胜的方寸之间,心无旁骛。然而,这黑白棋子带给梁武帝的并非都是如意之事,因为沉湎对弈,也曾闹出误杀高僧榼头师的悲剧。榼头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据说其道行已全,能知过去未来。不过,也许他从没替自己预测过凶吉,要不然后来被杀的误会也就不会发生。说的是一日,梁武帝在宫中和大臣沈约弈棋,同时令人去召榼头师,准备对弈结束听高僧讲佛。榼头师得到召命立马赶到宫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时候。当侍从进宫内禀报时,正巧皇帝落棋子大呼“杀掉”。于是,侍从得令召来卫兵,将榼头师推出午门斩了。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见榼头师,侍卫说:“启禀皇上,你不是说杀掉吗,榼头师这会儿早到西天了。”?梁武帝大吃一惊并立即反问侍卫,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要杀榼头师了?这时,侍卫把执行“杀掉”命令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这时才想起来自己刚下棋太过认真,竟然误下了杀令。于是,后悔不跌的梁武帝赶紧问侍卫:“榼头师在临刑前有没有说什么?”侍卫道:“榼头师说他从不杀生,没有罪孽,但在很久以前做沙弥时,用锄头误将一条蚯蚓杀死,看来梁武帝就是那条蚯蚓讨债,以至于遭到今日之报应。“梁武帝听后,愈加后悔自责不已。

竟陵八友------即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由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召集,包括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萧衍年轻时多才多艺,学识广博。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他经常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出入,与沈约、谢脁等人合称“竟陵八友”,在这期间发表了许多诗作,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皆有所成就。《梁书》纪载梁武帝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萧衍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毋庸置疑,萧衍本身就是一位文化大师和文艺大师。萧衍在史学、经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比如他著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还主持编撰了600卷的《通史》,著有《涅萃》、《大品》、《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文学上更是成就不凡,诗文俱佳,现存诗作有80多首,颇有经典名句传世,如“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再如:“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等等佳句,直到后世还传诵。萧衍也是一位音乐天才,创作了大量歌曲;他还重视礼乐,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萧衍在书法上的贡献很大,有书法理论典籍《与梁武帝论书启》《草书状》等五部流传于世。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没有他儿子王献之大。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梁朝开始的数十年,人民生活比较富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文人雅士写作著述没有顾忌,可以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梁武帝可谓是开创了个文化发达的小盛世,以至于清朝思想家王夫之这样评价他:“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展肚量、蔡樽耿直------萧衍肚量很大,很少因小事与大臣生气,常常避免引起情绪波动。《梁书》记载,有一次萧衍设巨饼宴,尚书蔡樽在座,萧衍直呼其名,蔡不应声。萧衍有些生气,于是改叫蔡尚书,蔡樽才放下筷子答应。萧衍说:“卿向来耳聋,如今怎么听见了?”蔡樽回答:“臣职务是‘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唤我。”听后萧衍觉得惭愧,并未动怒,丝毫无报复之意。仅这种宽容大度,在亘古至今,历代帝王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也正是因为萧衍做到了这些,才得以长寿,享年86岁。

到溉放浪------到溉,字茂灌,彭城武原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少时孤贫,聪敏有才学,早为任昉所知。到溉做官为人以清白自修,生性率直俭约,不贪图名声和美色,所住只是陈设很少、甚至只有一张床的房间,身旁也没有什么姬妾陪侍。出门车服并不光鲜华丽,戴的冠、穿的鞋子都是用过十多年后才换,朝服也是缝缝补补,行路只带必要的随从传声清道,以示遵守身为朝臣基本的规范而已。出任左民尚书没多久,受某些事情牵连,贬为散职金紫光禄大夫,不过很快又被授任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到溉为人谨慎仁厚,特别受梁武帝的赏爱恩待,每次与他下棋都是通宵达旦。到溉宅第的山池中有奇石,梁武帝就开玩笑与他打赌,并且追加《礼记》一部作为赌注,到溉输了,没有立即把《礼记》和奇石送给梁武帝,梁武帝就对(到溉的朋友)朱异说:“你说到溉当真会把输掉的东西送来吗?”此时到溉正色立起朝笏说:“臣下既然侍奉君王,怎敢失礼。”(“失礼”是双关,既是说我不会赌品那么差不送《礼记》,也是说我不会对君主失了大臣的礼数。)梁武帝听后大笑不止。有一天,梁武帝逮到机会,非要与到溉杀他几盘,到溉眼见无法推迟,只能拱手答应下来。开棋后,两人便不分君臣,厮杀得忘乎所以,兴致冲冲。而随着时间推移,夜色越来越深,年岁已高的到溉因为不能熬夜,竟然在下棋时候睡着了。这简直是大不敬,于是,当到溉醒来顿时诚惶诚恐并尴尬不已,慌忙向梁武帝谢罪。梁武帝却摆摆手,大笑着嘲讽道:“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此刻,原本忐忑不安的到溉听到梁武帝这句极具嘲笑意味的诗,也就放宽了心,于是也跟着大笑起来,就这样君臣在欢笑中结束了一整晚的对弈。

两范齐名-----两范是指范云、范缜两兄弟,二人生性倔强、不愿向权贵低头,喜欢发奇谈怪论。范云,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人。经历南齐、南梁两个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从弟。初封霄城县侯,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官至尚书右仆射。善属文,长五言诗,诗风清浅婉转,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脁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范云八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属文,文思敏捷,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当初,梁武帝在建康做皇帝时,有幸得到倾城倾国,貌若天仙的余、吴二姬,于是沉湎于女色之中不能自拔,恰巧朝堂之上大臣范云进谏,针对梁武帝只顾淫乐荒疏朝政之行为陈说利害。梁武帝纳其言,随后将后宫佳丽二千赐与将士,又下诏将凡属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并废止南齐东昏侯设立的淫刑乱役,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费,萧衍自己身边只保留后嫔、妃子七人,晚年由于信佛更是不近女色。至于范缜,字子真,南北朝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范云的兄长。范缜,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一生坎坷,性格耿直,不怕威胁利诱。梁武帝笃信佛教,尤其在后期,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面对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梁武帝萧衍,著名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公开反对皇上,并为此写出气势磅礴的《神灭论》,书中严厉批判梁武帝因为信佛而给国家与百姓带来的灾难。梁武帝虽然气急败坏,但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阻止范缜发表自己的言论。尤其梁武帝在组织国家御用文人、笔杆子与范缜论战而最终败下阵来之时,梁武帝更没有利用可靠宣传和绝对的权力,像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帝王一样,打击范缜,焚书坑儒,灭其九族,使范缜在“肉体和精神上一併消失”,没有,什么都没有发生,梁武帝依然让范缜做着自己的官。范缜任尚书左丞的时候,有一天,梁武帝设宴招待群臣百官。酒席上梁武帝志得意满,不愧为海里斩蛟,云中射雕,席上挥毫,于是满怀激情地对群臣说:“朕终日听政,孜孜不倦,希望能知道自己的得失。你们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望畅所欲言。”范缜冷笑一下站起来说:“司徒谢徒有虚名,不涉政务,但陛下却如此重用。前尚书令王亮擅长治国,陛下却废为庶人。如此不分青红皂白,愚臣百思而不得其解。”梁武帝听了这番话,脸色顿时晴转多云,由青变白,随即厉声说:“你还可以更改你所说的话。”范缜固执己见,并无惧色,梁武帝恼羞成怒,宴会不欢而散。然而,但是,可是,范缜却没因此受到梁武帝打击与责难。范缜照样做他的官,并终老一生。一千多年过去了,从古到今,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因一言不慎,因一个眼神或动作,冒犯了君王的“龙颜”而被下大狱,被砍掉脑袋,祸灭九族,凌迟处死的文人官吏不胜枚举。然而,梁武帝对反对自己的人虽然也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但他却能以巨大的克制力,使自己不用皇权来滥杀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尤其是反对自己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君王几乎旷古罕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武帝的雅量是值得后人称赞和学习的。

子云独步------子云,指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县人,南朝梁名将。在《梁书·陈庆之传》中,姚思廉用三千多个字记载了一个神话般的名将传奇。昔时,梁武帝萧衍给陈庆之七千兵马,指派其送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回国。路漫漫狼烟四起,陈庆之一路上历经四十七战,攻克三十二城,终于把元颢送回到洛阳,其兵锋攻无不克所向无前。从此后,便有了那句流传至今的老话:“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白袍者即陈庆之是也,当年毛泽东主席看完《陈庆之传》后,大为赞叹说:“千古之下,为之神往。”陈庆之出身寒门,年少时就在萧衍府中做随从。南北朝时,门弟观念极强,类似陈庆之这种寒门草根很难有出头之日,哪怕你有一身才华。当时,将军萧衍喜欢下棋,棋瘾一上来,就什么都不管,经常通宵与人下棋,这让人哪受得了啊。然而,陈庆之为得到萧衍的信任,投其所好,苦练棋艺,将兵法运用于围棋之中,随之获得萧衍的赏识。只要萧衍想下棋,陈庆之随叫随到,从而成为萧衍信任之人。当萧衍成为南梁皇帝后,陈庆之也并没有得到升迁并获得独自带兵的机会,而是大半时间都在陪梁武帝萧衍下棋,这棋一下就下了二十几年,陈庆之就这样也默默无闻地等待二十几年,可怜韶华竟白头。谁知,陈庆之四十二岁那年,终于等来了他第一次带兵机会。陈庆之奉命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自然是不肯白白将徐州拱手让人,于是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领兵二万与陈庆之交战,从未打过仗的陈庆之竟以两千人马击溃两万敌军,本来这一战该是胜利在握,但无奈战场瞬息万变,主帅临阵投敌,逼得陈庆之只得匆匆斩关撤退。这次战役不经意间让陈庆之走入大众视野,使得很多人知道了陈庆之军事才华。然而,真正让陈庆之名声鹊起的还是送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回洛阳的北伐之战。公元528年10月,梁武帝萧衍派陈庆之护送北海王元颢元颢北归。于是,陈庆之率7000人横扫河洛,八个月内横扫北魏32座城池, 大小战役共47战,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从整个数据上看,着实令人惊掉下巴,一人率七千军队攻打几十万北魏人马,足以独步将坛并载入古今中外战争史册。说回来了,陈庆之的大半生,都是在等待并时刻准备着,最终使得他一战封神。

仁慈宽厚,严苛窄薄-------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慈善老人,作为一个皇室家族的族长,他对皇室成员可谓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以至到了不讲亲疏,不讲理由、不讲原则的“三不讲”地步。也就是说,梁武帝是建立和谐皇族社会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在他的理念中,只有落后的皇帝,没有落后的皇族。普通六年,梁武帝次子萧综在北魏来攻时放下武器投降,作了梁奸,导致重镇徐州失陷,兵士死伤惨重。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生母吴淑媛原来是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萧衍灭掉萧宝卷后将其纳入后宫为妃,随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所以萧综并不是萧衍骨血而是萧宝卷之子。然而,梁武帝萧衍实在是仁慈宽容,非但没有歧视萧综,反而对其封王晋爵,直到做了将军。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不料这个萧综的亲妈吴淑媛后来失宠,逐渐怨恨萧衍,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儿子萧综,由此,萧综与萧衍的关系开始疏远。不久,南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指派萧综领兵同对方作战,但萧综趁机投奔北魏,并被授以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了萧综的封号,还把其母吴淑媛废成庶人,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做法。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以示父爱,但是萧综出尔反尔却又不回来了,可即便这样,梁武帝照旧册封萧综的儿子萧直为侯爵,感情是萧综是没回来,如回来肯定也是加官进爵。我们的梁武帝就是这样苦心维持着皇族外戚的安定团结,以为如此张扬骨肉恩爱,就能避免家族自相残杀。然而事与愿违,其结果正好和他的初衷相反,这群被惯坏了的皇族已经把老皇帝当成了没牙的老虎。尤其是梁武帝的六弟萧宏,官至侍中、太尉,封为临川王,迁扬州刺史。天监四年,奉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梁军器械精新,军容极盛。攻占梁城,驻兵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不久之后,萧宏畏缩不前,夜遇暴风雨,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即便这样的杀头之罪也没受到应有的处罚,反而被梁武帝加封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领扬州刺史二十余年。萧宏生活奢侈无度,而且还曾窝藏**凶手,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继续对其封官加爵,妄加纵容,使得萧宏更加肆无忌惮,竟和自己的侄女,即萧衍的大女儿私通。后来,这两个鸟人甚至谋划篡位窃国,结果事情败露,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畏罪自杀,萧宏也忧郁而死。再后来,萧宏的儿子萧正德因为当不上太子(他曾经过继给当时无子的梁武帝),赌气投降了北魏,不久因为不受北魏待见,于是,这个只会吃喝睡觉的无能之徒又厚着脸皮逃归南朝,梁武帝面对这个哭哭啼啼的养子只是口头教训他一顿,如同罚酒三杯,随后照旧信任,继续升官发财。照说,梁武帝萧衍善待皇族没有错,错的是严苛不足,而只赏不罚,以至于皇族一旦失去制约,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与之抗衡,据史书记载:梁武帝“疏简刑法,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狱为意。奸吏招权弄法,货赂成市,在滥者多……时王侯子弟,多骄淫”。要命的是梁武帝也深知这些弊端,但并未加以禁止。无须讳言,梁武帝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为他的仁慈宽厚,溺爱纵容之政策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至于造成梁武帝后期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社会风气浮华奢侈,人民流移逃亡,国将不国。大臣贺琛给武帝上疏指出:“天下户口减落,诚今之急务,郡不堪州之控总,县不堪郡之衷削。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今天下宰守,皆尚贪残,罕有廉美者。”贺琛的这些中肯意见,梁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样,梁武帝造就一个以皇室、世家大族为中心的腐朽没落的统治集团。这个集团,受到皇帝的宽容,享有种种特权,如滚雪球,越滚越大。这些皇二代、三代们“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王食” 。可是,但是,人民却在他们的盘剥下流离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这就是梁朝末年走向动乱和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错失达摩度------达摩,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民间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有一天,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梁武帝听后,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他:“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到底积了多少功德呢?”达摩听后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梁武帝对此话感到非常不解,问道:“为什么就没有功德呢?”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你做的表面文章,并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听了很是失望,因为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沉默一会儿,梁武帝又换个话题:“请您告诉我,什么才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说:“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又是这种一句不着边际的回答,并且还是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为此非常不愉快,甚至没了继续提问的热情。达摩见皇帝不高兴,便起身告辞。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和力不从心呢?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志公直拍大腿急切地问:“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志公这回顿足捶胸:“怎么能让他走呢!”梁武帝说:“为什么?”志公道:“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立即派人去追赶达摩。但已经迟了一步,达摩去了北魏,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

收容万景-----万景,即侯景,字万景,羯族,本姓侯骨,朔州人,剽悍好武,擅骑射,初为怀朔镇兵士,六镇起义,趁势建功立业,投靠大将军尔朱荣,从平葛荣起义,拜定州刺史。后来,归顺东魏权臣高欢,拜吏部尚书,迁河南尹。侯景个子矮小,却异常骁勇善战,是东魏集团的一员悍将。侯景由于手握重兵,辖区有十三州,势力非常强大。高欢在世时,侯景还服从东魏朝廷,安守本分。高欢死后,侯景看不起高澄,便率兵投降西魏。但是,侯景反复无常,西魏并非真心接纳他。后来,侯景东魏、西魏都混不下去了,便决定南下归顺梁武帝,并献上十三州。对此,南梁集团内部争论激烈,大臣认为侯景不可靠,他反复无常,不能养虎为患。再则,侯景叛变东魏,献出十三州,东魏必定派兵前来争夺,而西魏也必将趁火打劫,南梁只能自讨苦吃。朝臣反对接纳侯景,梁武帝则认为应当让他归顺朝廷,理由主要两点。首先,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十三州,南梁势力触角伸到中原腹地,为将来统一全国做准备。其次,“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死后,南梁集团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大将,侯景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如此,梁武帝派兵北上,接纳侯景。果不出朝臣所料,梁武帝接纳侯景,高澄立刻派兵追击,西魏也趁火打劫,南梁遭受夹击,损失惨重。寒山之战,南梁十万大军覆没,主帅萧渊明被俘虏,东魏全部收回十三个州。如此,侯景仅仅带800兵马投奔南梁,但萧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即便这样梁武帝仍然册封侯景为拜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敕封河南王。

养虎祸患朝堂------侯景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镇守寿阳,并充分利用梁朝国内各种矛盾,果断废除梁朝盘剥百姓的市场税和田租,鼓励百姓积极参军入伍,又将百姓子女分配给自己的士兵,使得寿阳逐渐成为一个大军营。曾为梁武帝养子的临贺王萧正德久蓄异志,侯景也与之联结。侯景屡屡向梁廷索求钱财武器,言辞也愈发傲慢,但梁武帝从未拒绝,一味姑息,给侯景运输物资的“信使相望”。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人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欲谋反的消息,梁武帝及朱异等人却不以为意。侯景便利用梁武帝昏庸的绥靖政策迅速壮大起来。后来,南梁与东魏和解,高澄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交还侯景,梁武帝竟然一口答应。这就要命了,侯景来投奔南梁,萧衍为政治需要,居然卖了侯景。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加之侯景本质属性就有反骨,逐决定立即起兵反抗,不愿坐以待毙。太清元年(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以诛杀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借口起兵于寿阳,兵力8000人,正式揭开侯景之乱的帷幕。梁武帝乃派邵陵王萧纶统率诸军,征讨侯景。侯景知梁军来攻,决心争取主动,放弃淮南,率轻骑突袭建康城。九月,侯景留部将王显贵守寿阳,自己诈称游猎,出寿阳城。寿阳起兵之后,侯景并没有攻打淮南,而是直接奔袭南京,试图活捉萧衍。侯景军队杀气腾腾,大将羊侃向梁武帝提出破敌之策:“派2000精兵厄守采石矶,阻止叛军渡江,将其拦截在江北;派主力直接奔袭寿阳,打击侯景大本营。如此,侯景进退不得,叛军必然大乱。”可惜,梁武帝没有采纳,他遁入空门日久,早已没了斗志。侯景渡过长江后,一路高歌猛进,沿途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兵马增加到10万,声势浩大。侯景为何能扩充兵马?原因很简单,侯景诛杀门阀大家族,释放大量奴婢,还拿出粮食赈济贫民,自然会得到底层民众拥戴。那么,侯景为何要屠杀门阀大族,尤其是王谢两家呢?其原因之一就是婚姻问题。侯景背叛东魏时,高澄杀死侯景全家老小几十号人,侯景是独自一人来南梁。侯景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有人帮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故而请求梁武帝赐婚。按理说,皇帝权力大,让谁嫁给侯景,谁就得老老实实地嫁人;就算女方不满意侯景矮小的身板,嫌弃他年事已高,也得谢主隆恩,因为皇帝是金口玉言,说了就算。然而,当时的梁朝,是门阀政治的顶峰时期,天下被大大小小的家族集团所控制。而其中命其最大的家族就是“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两家,是士族、家族、门阀首领,也正由于名声在外,侯景才向梁武帝求娶王家或者谢家的女儿为妻。可当时以王谢二家的声望,别说是一个叛将,就算是皇亲国戚都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们的豪门地位简直是高不可攀。所以梁武帝对侯景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意思是王、谢家族太高贵,你还是找朱、张二姓之下的人吧。所谓“门高非偶”之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侯景碰了一鼻子灰,虽然寄人篱下难以发作,但侯景反心已暗藏,既是随后对南朝士族大屠杀的深层次原因。十月,侯景扬言进攻合肥,实际上却袭占谯州、历阳,进而引兵临江。梁武帝征询都官尚书羊侃讨侯景之策,羊侃请求派2000人急据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另派一军袭击寿阳,从而使侯景进退失据。但羊侃的建议未被采纳。梁武帝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守丹阳(今江苏丹阳)。萧正德早已与侯景约为内应,派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为名,暗中接济侯景军辎重。当时梁宁远将军王质率水军3000巡弋江上,侯景将要渡江,担心被其阻击,便派间谍查看。此时,梁临川太守陈昕向梁武帝建议,采石急须重兵镇守,而王质水军力量较弱,要求增加戍军。梁武帝遂命王质与陈昕换防。间谍将此消息告侯景,侯景遂乘王质与陈昕换防之机,率军8000自横江(今安徽和县西南)渡江,抢占采石,俘获陈昕。继又分兵袭取姑孰城(今安徽当涂),俘淮南太守萧宁,主力进到慈湖(今安徽当涂西北),建康震动。梁武帝将军务托付给皇太子萧纲,太子部署建康防务,命其子宣城王萧大器总督城内诸军,并赦免囚徒以充军。百姓听说侯景的军队到了,争相逃入城中,士大夫几十年不见兵器,柔弱不堪,闻变后惶惶不可终日,羊侃布置防守,整顿秩序,皇太子欣赏羊侃的胆识,对他很是倚赖。侯景军于十月二十日渡江,十月二十四日至朱雀航(今江苏南京南)。由于有萧正德的内应,侯景很快攻破朱雀门,守门的东宫学士庾信逃走。接着,萧正德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自十月二十五日开始,侯景军就围攻台城(宫城),由于有羊侃的坚守,久攻不下,乃筑长围以断台城内外联络。太清元年(公元548年)十一月初一,萧正德登基为帝,改元正平,旋即为侯景所废,降为大司马,后因暗中联络鄱阳王萧范准备推翻侯景反为侯景所杀。

救蛇饿毙宫宇------梁武帝作为《农夫与蛇》典故的主角救下狠毒如蛇的侯景自然是铸成大错,然而,侯景随之起兵造反,萧衍竟然又接连犯下两大错误:第一,梁武帝高估了长江天险的威力,低估了侯景的军事能力;第二,梁武帝对自己统治集团内部的痼疾毫无心理准备。他重用反贼萧宏的儿子萧正德对付侯景,没想到这个侄子却成了对方的内应;梁武帝召集众多拥兵一方的诸侯子侄率军勤王,但这些亲人却出工不出力、坐山观虎斗。上述两大错误,造成古今一大奇景:侯景叛军包围了建康城里的梁武帝萧衍,而前来勤王的各地梁军则包围了侯景。但与杀红了眼的亡命之徒侯景相比,**梁军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都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实力而与侯景硬碰硬,而是养精蓄锐,戒急用忍,默契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经过持续几个月的围城战,侯景的乱军成功杀入建康内城。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梁武帝萧衍,而竟然发生如此一段对话:梁武帝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浃背,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我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侯景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了。见过梁武帝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就是萧衍自打信佛后,早已看清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然而,侯景毕竟是个犯上作乱打进皇家都城的反贼,他的军队已经掌握都城的管理大权,他的卫兵进出皇宫很恨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非常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萧衍的饮食也被侯景裁减。萧衍口苦想要点蜂蜜水喝,未得实现,忧愤成疾。五月,梁武帝萧衍竟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萧纲继位-------简文帝萧纲是武帝萧衍的第三子。太子萧统意外病亡后,武帝二子萧综叛逃北魏,排行第三的萧纲被立为太子。侯景之乱中,梁武帝被侯景困在台城,活活饿死,侯景把持朝政,于公元549年立萧纲为帝,名为皇帝,却没有一点实权,是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侯景为了加快篡位步伐,于公元551年,将萧纲废黜,贬为晋安王,随后扶立更容易控制的豫章王萧栋为帝。为了以绝后患,两个月后,侯景又命手下王伟、彭隽以献酒为名,前去谋害萧纲。萧纲自知难逃一死,就捧酒痛饮,酩酊大醉。等萧纲昏睡过去后,王伟、彭隽就用装满土的袋子,压在萧纲脸上,然后又骑在萧纲身上,将他活活闷死。作为南梁傀儡皇帝,萧纲在位期间非但无政绩可言反而受尽屈辱。然而,萧纲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称道。萧纲自幼爱好文学,他做太子近20年,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在身边拢聚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形成以他为中心的东宫文学集团,公开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一文学主张虽然后人褒贬不一,但在当时,影响广泛。萧纲著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而萧纲对玄学、佛学也颇有研究,著有《老子义》、《庄子义》各二十卷。萧纲还精通医道、棋艺、阴阳五行,著有《沐浴经、《如意方》、《棋品》、《弹棋谱》等著作,可谓是个才华出众的文学大家。

萧绎登基--------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小字七符,公元514年被封为湘东王。公元551年3月,侯景率军西上,被萧绎击败,公元552年,萧绎兵进建康,杀侯景,同年l1月12日,萧绎在江陵即位称帝。是为梁元帝。梁元帝萧绎生性残忍,野心勃勃。当初,萧绎的部将王僧辩率军攻进建康时,曾向他请示:“平定侯景后,如果简文帝萧纲未死,不知用什么礼节对待他?”萧绎道:“六门之内(指进入建康台城的六门),自可放手杀戮!”此时,萧纲已被侯景杀害,王僧辩便又根据萧绎的秘旨,将豫章王萧栋(此时已被废去帝位)及其两个兄弟,一并沉入水中淹死。公元553年7月,萧绎击败并捉住他的哥哥萧纪,立即将其杀死,接着,又杀了他的堂孙萧誉。萧绎称帝之后,继续与不服其统治的各宗室亲王互相攻伐,但此时,西魏借南梁内乱之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南梁的最大威胁。公元554年,西魏宇文泰率5万大军入侵江陵,与不满萧绎称帝的萧统之子萧詧合兵攻梁,梁元帝萧绎猝不及防,城破被俘。萧绎被俘后,梁武帝萧衍之孙,已故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此时已投靠西魏多年,竟然极力鼓动魏军将领于谨处死萧绎,最后,萧绎和他的兄长萧纲一样,也是被装满土的布袋活活给闷死。萧绎虽然是个残忍凶暴的皇帝,执政两年,大杀宗室,政绩平平。然而,萧绎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成就,却是“四萧”之中最为突出的。据史载:萧绎5岁就能背诵经史,6岁能做诗,“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小时候一只眼失明,但几十年来,从未放弃读书。他是历代封建帝王中留下著作最多的皇帝,也是唯一进入诸子百家的皇帝。他的文章、书法、绘画被称为“三绝”。尤其他所画的《职贡图》,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所著《金楼子》列入诸子百家学说“子”部,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萧绎一生著有《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传》、《《贡职图》、《老子讲疏》、《金楼子》等各类学术著作400多卷,涉及领域广泛,文史、书画、音乐、中医、围棋、姓氏学、玄学、兵法、相马等等,简直包罗万象,蔚为大观,无所不能,而且每项研究都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和地位,是名符其实的“才子皇帝”。萧绎还是个藏书家,一生收藏图书14万卷。城破之际,他将失败原因归为读书太多所致,命人纵火焚烧一空,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也因此受到后人千古唾骂。

兴国龙腾--------兴国,即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早年担任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吏,颇受器重。萧映是南齐宗室大臣,齐高帝萧道成三子,齐武帝萧赜之弟。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次年,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侯景之乱发生后,侯景作为权臣直接拥立了梁武帝的儿子萧纲当傀儡皇帝,看着侯景在朝中作威作福,很多萧家子弟居然选择袖手旁观,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只有一个名叫萧绎的儿子,挺身而出发兵直指侯景,必欲图之而后快,萧绎的队伍中,有一员勇猛的战将就是陈霸先。陈霸先则是梁武帝萧衍当年钦命的镇远将军,在梁武帝遇害之后,他一直积极对付侯景,可是却三番五次遭到萧家子弟的阻碍,当得知萧绎举兵征讨侯景时,陈霸先觉得给萧衍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于是找到萧绎,加入到萧绎队伍当中,听从萧绎差遣,大家齐心协力收拾侯景。不久之后,在陈霸先与王僧辩两位超级猛将的联合作战下,很快侯景就怂了,直接被萧绎等人拿下,在铲除侯景之后,陈霸先以及王僧辩等人拥立萧绎登基成为皇帝,两个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在萧绎登基后也得到重用,各自带领一支精锐分别屯驻在扬州和建康两地,成为萧绎的左膀右臂。

僧辩鲸转------王僧辩本是北魏朝臣,但在王僧辩父亲那一代从北方投奔到南朝,而王僧辩由此出任南梁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之后一直在湘东王手下任职。本来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王僧辩是不太可能会有成为名将机会的。不料苍天有眼,后来的侯景之乱爆发,湘东王很快指派王僧辩担任大都督,并且给王僧辩一万军队让其前往建康驰援,结果王僧辩到建康的时候建康已经被侯景攻陷了,梁武帝也死了,全国调集的平叛物资也被侯景享用了,王僧辩发现整个形势倒向侯景,而自己这方现在兵力不足以抵抗侯景,于是便带兵回到湘东王萧绎的驻地。而当时的局势正是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时候,梁武帝萧衍已死,侯景控制朝堂,而朝廷之外的皇室子弟都有争夺皇位的名分和机会,湘东王萧绎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萧绎打算先向占据湘州的河东王萧誉动手,他再次派出王僧辩向湘州进发。此刻,湘东王萧绎急于求成,居然因为王僧辩因部队未集齐完毕,打算推迟出兵的要求,便怒气大发而直接砍伤王僧辩,甚至将其交给廷尉治罪。王僧辩差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丢了身家性命,然而,幸运的是湘东王萧绎手下像王僧辩这样的将领实在少有,以至于湘东王萧绎在攻打长沙战斗中吃尽苦头,于是,萧绎不得不将囚禁在狱中的王僧辩放出并让其继续指挥大军。随后,重新掌军的王僧辩很快攻下湘州,湘东王萧绎也顺势恢复王僧辩的官职。不久之后王僧辩逼退邵陵王萧纶的军队,使其望风而逃,自此,南梁能够与湘东王萧绎争锋的皇室子弟已经基本没有了。而建康的侯景也知道湘东王萧绎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侯景带着号称二十万水军朝王僧辩猛扑过来。王僧辩也不傻,知道侯景兵多将广,不能和他硬碰硬,于是王僧辩选择以守代攻,驻守巴陵城与侯景对峙,结果侯景多次派兵攻打都被王僧辩以火阵等各种巧妙的方式化解,甚至其大将任约都被王僧辩擒获。最终对巴陵城久攻不下又损失了大将的侯景只能被迫撤退。王僧辩见侯景军队后撤遁逃,便展开了反击,他带着军队顺流而下,收复了之前被侯景夺取的江州、郢州等地,而兵锋所到势如破竹的王僧辩直指建康都城。

盟坛歃血,茅湾拼酒------歃血,指将牲血涂在嘴边,泛指发誓订盟。茅湾,指白茅湾,位于今安徽怀宁以东。公元551年,陈霸先在平叛过程中与西路大军王僧辩会师。一开始,王僧辩觉得陈霸先声名在自己之上,于是对陈霸先有点心存畏忌。陈霸先早已洞察人心,得知王僧辩军中缺粮,而陈霸先自己手上也仅有50万石粮食,然而,陈霸先为了打消王僧辩的顾忌,却慷慨解囊分出30万石救济王僧辩,这样一来不仅赢得王僧辩的敬佩,还在各路大军中获得了好名声。王僧辩为感激陈霸先无私援助之情,所以,就在当两军会师的白茅湾,他拉着陈霸先“登坛盟誓”结拜为兄弟,并摆酒焚香向天发誓:“臣僧辩、臣霸先同心共事,不相欺负,若有违戾,明神殛之。”陈霸先很配合地和他“升坛歃血,共读盟文”,读到慷慨激昂处,还不忘挤几滴眼泪和王僧辩一起“泪下沾襟。”歃血为盟后,两支队伍组成平叛联军进逼南京。叛军在“横岭上筑五城拒守,侯景自出,与王师大战于石头城北。”王僧辩攻击受挫,萌生退意。陈霸先坚持认为“我众贼寡,且分其势”,建议兵分两路,让王僧辩继续正面攻击,自己亲率“强弩二千张,攻贼西面两城。”王僧辩正面强攻,陈霸先迂回偷袭,侯景溃不成军。王僧辩和陈霸先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侯景之乱,收复京城南京,一代枭雄侯景被心腹刺杀而死,梁武帝的老七萧绎在江陵称帝。王僧辩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缺乏起码的政治头脑。大军进城后,他没有让部队展现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反而“驭下无法”,听任部下在京城烧杀抢掠。他的女婿和爱将敲骨吸髓压榨京城百姓,竟然闯入百姓家,把男女老少的衣裤扒个精光,再逼百姓出钱赎回衣物遮羞。百姓呼天抢地,“号叫之声,震响京邑”,王僧辩完全失去了民心。当晚,士兵们抢劫时又烧了皇宫重要建筑物。王僧辩怕萧绎治罪,又有心护犊子,只把爱将抛出当替罪羊治罪,导致后来爱将的部下发动了兵变。反观陈霸先,在入城前就开展了纪律教育,入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被百姓视为家乡的子弟兵,深受百姓爱戴。陈霸先深知一山不容二虎之理,为了不引起王僧辩猜忌,主动提出愿意开出京城,去镇守东北部战略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此,陈霸先就以京口为根据地,以三吴为后方基地,稳固发展势力。

却因拥立反成敌--------平息侯景叛乱后,王僧辩镇南京,陈霸先守京口,东西遥相呼应,两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一致推举萧绎为梁元帝。他们为了维护在平叛中结下的“情好甚密”的战友情谊,还结为儿女亲家。这期间,王僧辩的大儿子多次提醒他:陈霸先不是只好鸟!一个高举平叛大旗从广州打到京口的高级将领,绝不会甘心做个小小的京口武官。王僧辩却“屡谏不听”,对陈霸先“推心待之”。他每次外出平叛,总让陈霸先代守南京。陈霸先也尽职尽责,把南京和京口守得稳如泰山。一次,北齐水军二万余人聚集合肥,阴谋突袭南京。陈霸先打探清楚,飞报梁元帝。梁元帝令正在江陵平叛的王僧辩“急下赴援”,在王僧辩与陈霸先东西夹击下,“齐师大败,溺死者万计。”当时,北齐政治腐败,赋税繁重,江北百姓民不聊生,都想脱离北齐回归南梁。几个领头人多次请求王僧辩出兵相助,王僧辩都以现在两国关系良好为由屡次拒绝。江北豪杰暗中纠集了几千人,计划刺杀北齐太守后南归。他们撇开王僧辩,直接“遣使求援于陈霸先”,说他们已经攻克了外城。陈霸先派人请示王僧辩,王僧辩的回复跟废话差不多:“陈将军,北齐这些人和事真伪不明,你还是先等等看。如果他们真的已经攻克外城,那你就马上去支援。如果没有,你就不用出兵了。”陈霸先早料到会收到这样模棱两可的军令,所以早已率部“进军围广陵”,逼得北齐皇帝只好答应将广陵等地归还南朝。陈霸先率部回京口时,“江北之民从霸先济江者万余口。”陈霸先不费一枪一弹收复了失地,增加了人口,树立了声威,打出了国威,被梁元帝提拔为扬州军事主官。公元554年,西魏出兵袭击江陵,王僧辩奉召从南京发兵救援,“未至,而荆州已灭。”西魏将梁元帝萧绎折磨死后,扶持梁武帝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当了傀儡皇帝。王僧辩和陈霸先一起商议,决定“参谋讨伐”江陵伪政权,同时针锋相对推举梁元帝的儿子萧方智出任丞相。当时,长江中上游地区已落入西魏之手,长江下游和江淮地区都被北齐控制,南梁势力范围仅剩江南一隅,风雨飘摇,陈霸先的野心和欲望开始萌动起来。这时,北齐帝横插一竿子,越俎代庖宣布为南梁已经选定了萧渊明为皇帝,叫王僧辩和陈霸先把新皇帝接回南京。新皇帝萧渊明,即是梁武帝侄子,八年前当了战俘,一直滞留在北方充当人质。北齐帝写信给王僧辩和陈霸先,说萧方智年幼无知,年富力强的萧渊明才是最佳人选,而只要他们拥立萧渊明,北齐保证不进犯江南。王僧辩与陈霸先嗤之以鼻,置之不理。北齐帝恼羞成怒,派重兵护送萧渊明攻击南下,沿途招降纳叛,攻城略池,斩杀南朝大将并“俘数千人”,兵临江北。南梁虽然遭受损失,但并未伤筋动骨。王僧辩手里除了陈霸先这张王牌外,还有不少好牌可打。单是他的女婿,就手握精兵数万,抵御北齐绰绰有余。而且,驻扎在京口四周的精锐部队,都归王僧辩心腹统帅。王僧辩如果铁了心跟北齐对着干,北齐也占不到什么便宜。然而,面对强敌压境和北齐开出的诱人价码,王僧辩软弱摇摆的劣根性再次表现出来。他觉得,立谁都姓萧,国号都叫梁。换个皇帝,既不必承担卖国罪名,还能倚靠北齐与西魏抗衡。于是,他开始与北齐眉来眼去,讨价还价。陈霸先听说王僧辩改变主意,急得着急上房,并连续发信阻止,可王僧辩依然我行我素。显然,陈、王两人的蜜月期结束了,接下来便是图穷**见。

叹君才、鱼肉逢刀俎-------君才,即王僧辩,字君才。至于陈霸先和王僧辩到底为什么翻脸,二人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外人几乎无从得知。但据分析,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且带有一定的乌龙色彩。第一,二人原本是相互信任的。早先王僧辩畏惧陈霸先的威名在他之上,但陈霸先拿出大部分军粮来救济他后,二人几乎消除了戒备心,后来两家还相互联姻。对王僧辩而言,平定侯景之乱后,他无论从地理优势还是权势地位上,都要高于陈霸先,他没有理由起杀心。第二,王僧辩执意拥立萧渊明,应该也不是出于私心。二人原本商议拥立的萧方智年仅13岁,如果王僧辩有异心,那控制萧方智比控制萧渊明要容易得多。所以,王僧辩拥立萧渊明,应该是迫于北齐的军事威慑,按照北齐的意图来扶持一个亲齐的皇帝,为南梁战乱之后赢得发展的良机。这也能够合理解释他为什么在得到北齐意欲南犯时,毫无戒备地通知陈霸先备战。第三,陈霸先应该是早有异心,只是没有预谋。陈霸先从小就志存高远,他能拥立一个13岁的小娃娃当皇帝,而不愿拥立萧渊明,是认为小皇帝好控制,他可以借此发展自己的力量以图未来,但他绝没有预谋此时起事,只是王僧辩的态度侵犯到他的利益,所以临时萌生了造反的念头。第四,如果说以政见不同就要起兵造反,陈霸先未免出师无名,恐怕也不会这么容易。然而,可能皇帝真的就是天选之子,就在他想起事之时,刚好王僧辩通知他备战,给他整饬军队和秘密出兵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进兵石头城时全军将士和沿路百姓没有任何怀疑,让他得以兵不血刃斩杀王僧辩,除掉了自己宏图伟业路上的绊脚石。于是,陈霸先表面上同意了王僧辩的主张并接受了新皇帝封赏,私下里开始磨刀霍霍准备武装政变。为了提振士气,他秘密预备下数千领战袍“及锦**银,以为赏赐之具。”他暗中派出许多间谍到北齐与南梁交界处寿春(今安徽寿县)活动,制造事端,散布谣言。在他的精心策划下,“齐兵大举至寿春”的虚假情报终于出现在王僧辩办公桌上。王僧辩误判为这是齐军进犯江南的前锋,马上派特使到京口传达“整舟舰器械”的战备指示。陈霸先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马上扣留特使,把彩绸金钱分发给敢死队,“自京口举兵十万,水陆俱至”偷袭王僧辩。陈霸先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只有四个心腹大将知道他的目的,而其他将领和沿途驻扎部队,都以为陈霸先是奉王僧辩军令开赴寿春前线的援兵。王僧辩做梦都想不到陈霸先会对他下手,他正在南京国防部办公,突然被陈霸先的亲兵围困在办公室。他和儿子“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于厅事前,力不敌”,听到陈霸先“众军悉至”,怀着一线希望跑到南门楼上,哀求陈霸先看在战友兼亲家份上饶命。陈霸先冷酷地命令放火烧门楼,王僧辩父子被迫束手就擒。陈霸先质问王僧辩:“我有什么罪过,你要勾结齐军来打我?”不容王僧辩分辩,又故作奇怪地问:“你怎么一点防备也没有?”王僧辩知道难逃一死,于是反唇相讥说:“我委托你镇守京口这个京城的北大门,怎么说没有防备呢!只怪我瞎了眼,没有防备应该防备的人!”当天夜里,王僧辩父子被陈霸先用绳勒死。陈霸先政变成功后,首先控制舆论,大张旗鼓地发布告示,列举王僧辩罪过,表示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稳定了京城形势。然后,他逼迫萧渊明退位,重立萧方智为梁敬帝,再给北齐上书:“僧辩阴图篡逆,故诛之。仍请称臣于齐,永为藩国。”

霸先废杀梁皇------陈霸先掌握了朝廷大权后,立马扶植萧方智重登帝位。北齐皇帝高洋,闻听他推荐的皇帝萧渊明被废黜并且已死,不由大怒,派兵进攻梁朝;王僧辨被杀,他的女婿吴兴太守杜龛、弟弟吴郡太守王僧智等人,统帅三吴之兵也应声而起讨伐陈霸先。陈霸先内外交困,在这危急时刻,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提高了士气,打退了北齐的进攻。又派侄儿陈茜平定三吴,南梁方才转危为安,后来,陈霸先闻听宇文氏篡位灭魏的消息,便加快了他的篡权步伐。太平二年十月,陈霸先进爵为陈王。随后,陈霸先取得心腹大臣支持后,给小皇帝施加压力。公元557年小皇帝萧方智被迫禅位给陈霸先,陈霸先终于登基称帝,建立陈朝,改太平二年为永定元年,梁朝随之灭亡。小皇帝萧方智立马成为亡国之君,历来亡国之君会有好下场吗?然而,陈霸先登基后并没有急着除掉南梁血脉,而是封萧方智一个江阴王,第二年才将梁武帝萧衍后裔赶尽杀绝,萧方智死时只有十六岁,还有他那两岁的儿子萧文华也被杀害。历史会记住这一时刻,悲催的四位南梁皇帝,各个都是文坛巨星,最后萧衍活活饿死,萧纲萧绎被双双闷死,萧方智被活活杀死,时光流逝,江山依旧,只是换了主人!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2/4/19农历虎年三月十九

字数:21853 人气:1183 收藏:0

支持本书

评论区

手机版/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3-2017 觅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觅涯 鄂ICP备13008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