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4-06-22 22:17 作者:凝渊
吃饭回来的路上,路过书店,脚步就有点不听使唤了,像着了魔一样踏进书店,转了一圈,书不贵五本才二十五块,提在手里还是觉得沉甸甸的,好吧,当作是知识的重量吧。
喜欢书,早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就像一种癖好一样,但并不是喜欢看,倘若只是喜欢看,图书管里多的是大可不必花钱去买,但偏偏喜欢买,所以图书馆去的倒还不多了。买了倒也不一定会看,只是摆在那里就让人觉得舒心,觉得宁静。这大概只有书和所谓伊人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吧。案头的书其实已经不少了,但大都没看过,总觉得摆在那里,总有时间看的,书累计的越来越多,没看的也越来越多,其实有时候觉得挺浪费的。这倒让我想起从前,从前不是这样的。
小学有一个破旧的图书馆,藏书不多,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才可以借书,记得借的第一本书是连环画《少年艾虎》,故事情节已经在记忆深处模糊不清了,但依旧记得厚厚的一本书只花了三天就被我看完了,当然上数学课偷看被抓住这种事也还是发生过的。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每隔几天就去借上一本。所以在小学就看完了很多书,《说岳全传》《杨家将》《封神榜》那时候喜欢这种故事性强的,觉得更有吸引力,那时候看书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一样。自己买来的第一本书是《西游记》,那时身体不好,在医院住院,父亲怕我闷得慌,就给我买了那本书,十五块钱,现在的一顿饭钱,在当时却是我一个月的零花钱,因为昂贵所以格外珍惜,那时候还看不太懂那些晦涩的文言,但大致揣摩些意思还是不难的,在医院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就是那本《西游记》陪我度过的,那本书也被我一直珍藏到现在,虽然破旧,却一直被我视若珍宝。关于书,那是最古老,也是最初的记忆。
上了初中后,看的书渐渐多了,有买的也有借的,总之书是有的看了。依然如同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书里的养分,也因为书认识了不少朋友,十三岁生日时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一本鲁迅的杂文集,这本书被我翻看了无数遍,之后也经常模仿些周先生的笔法,遗憾的是最终只学会了“大抵”这个词。一直希望别人送我书作为礼物,也喜欢送别人书,不过迄今为止也不过堪堪收到过一本《追风筝的人》和一本《基督山伯爵》,一直觉得送我书的人一定是最懂我的人。回到初中岁月,记忆最深的是和母亲抢书看,彼时家贫以至于连黑白电视都没有,为了打发时间我爱上看书和养花。母亲也靠着看书打发时间,所以每次我借回来的书,母亲也会争着要看,印象最深的是《兴唐传》全书四本,我和母亲一人两本,看的不亦乐乎。后来买了电视,母亲自然是不再看书了,我的习惯却一直保持了下来。那时的岁月清苦,书便成了苦中作乐的良师益友。
再后来,是和书痛苦分离的三年。经历过高中高考的人都明白,看课外书对于理科生来说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但还是会忙里偷闲的看些短篇,聊以自慰。和书有关的记忆,也只有那一件格外的美好。有幸拿到一个演讲比赛的季军,奖品刚好是一本《水浒传》,不巧的是我自己的书架上正好不缺这本书,正觉得浪费时,发现她征文获奖的奖品是我唯一缺少的《红楼梦》。便商量着和她交换,后来一直觉得那就是她送给我的,因为她是整整喜欢过八年的女孩,那本书自然多了些特别的意义。还是会买书,真正看的少了,时间对于那时的我们是最奢侈的东西。那时候看书就像早恋,明明渴望,却不得不压抑。
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时,最关键的一环出问题了,不爱看了。大学时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可以肆无忌惮的去看自己喜欢的作品,看书的兴趣却突然没有那么浓厚了,可能这就是所谓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吧。但买书竟然成了一种癖好,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总要买回来,哪怕是闲置也要把他闲置在我的书架上。其实也还是看过不少的,《追风筝的人》《狼图腾》《穆斯林的葬礼》等作品也让我心灵得到过许多震撼。但总的来说,看的总比买的少了,以至于书架上的书大都没有看过。也给别人借了不少书,后来没了音讯,对于我来说那是最伤心的事,我可以不在乎很多东西,但书却是我的心头肉。再后来,自己也开始胡乱写写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才觉得曾经看过的那些书是不白瞎的,所谓开卷有益是不错的。现在的书,成了一种收藏,爱,却不一定懂。
字数:1856 人气:1493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