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 中华辞典

第 2 章  政权建立背景与合法性基础(一)中华民国:复杂动荡中诞生⑵

•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

  1898年 9月 28日,菜市口刑场的血腥味尚未散尽。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呐喊,随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渗入泥土,也彻底击碎了改良派最后的幻想。梁启超流亡日本途中,在《清议报》上写下:“吾国之亡,不亡于贫,不亡于弱,而亡于民心之死。”曾经寄望于光绪帝“乾纲独断”的维新志士们终于明白,面对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和平改良不过是镜花水月。当康有为仍在海外鼓吹“保皇立宪”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已将目光投向了武装起义的道路——这条布满荆棘的血路,将在十二年后迎来武昌城头的枪声。


一、革命火种的点燃:从兴中会到广州起义
  1894年深秋,檀香山华侨聚居的火奴鲁鲁街头,28岁的孙中山手持《上李鸿章书》的副本,却始终没有等到清廷权臣的召见。三个月前,他带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抵达天津,却被李鸿章的幕僚以“军务繁忙”为由拒之门外。在檀香山,他目睹华侨们虽身处异乡,却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命运,不少人因清廷的腐朽无能而遭受外人欺辱。11月 24日,在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的家中,孙中山召集了 20多位华侨,成立了兴中会。章程中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这十六个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改良思潮笼罩的夜空。当时,与会者大多是普通的商人和工人,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政治理论,但对清廷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让他们毅然加入了这个秘密组织。有人变卖了自己的店铺,有人拿出了多年的积蓄,为兴中会筹集活动经费,那份赤诚与决绝,成为革命最初的动力。

  1895年广州起义的筹备,是革命党人第一次将纲领付诸实践。孙中山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 13号设立“乾亨行”作为秘密机关,表面上是一家贸易公司,实则是起义的指挥中心。他亲自联络三合会、哥老会等会党势力,这些在民间有着深厚根基的组织,对清廷早已积怨已久。会党首领朱贵全、丘四等人一听说是为了推翻清廷,当即表示愿意率领部众参与,短短一个月内,就集结了三千义士。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好友,他通宵达旦设计出“青天白日旗”,旗帜上的蓝色象征青天,白色象征白日,十二道光芒代表十二时辰,寓意着光明普照大地。起义计划定在 10月 26日重阳节,这一天广州百姓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人员往来频繁,便于起义军隐蔽行动。然而,就在起义前夕,叛徒朱淇为了自保,向两广总督谭钟麟告密,将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全盘托出。谭钟麟当即下令全城搜捕,“乾亨行”被查封,朱贵全、丘四等大批志士被捕。陆皓东本有机会逃脱,但他想到起义的文件和旗帜还在机关内,毅然返回销毁,不幸被清军抓获。在审讯室里,面对严刑拷打,陆皓东始终坚贞不屈,怒斥审讯官:“吾侪排满,非排所有之满,乃排其皇室也。”最终,他被押赴刑场,慷慨就义,成为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孙中山在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流亡日本时,在横滨剪去辫子,脱下长袍,换上西装,留下那张眼神坚毅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传遍海内外,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反清革命。


二、会党与新军:起义力量的双重构建
  20世纪初的中国南方,会党势力如蛛网般遍布城乡。这些脱胎于反清复明组织的秘密会社,有着严密的帮规和武装力量,却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平时以贩盐、保镖为生,时常受到官府的欺压,对清廷充满怨恨。黄兴在长沙明德学堂任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哥老会的一位小头目,通过他了解到会党的内部情况。黄兴发现“哥老会众散布湘鄂,动辄数千人,若稍加联络,即可成大事”。于是,他开始主动接触会党首领,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讲述推翻清廷后的美好愿景。1904年 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与刘揆一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简单明了,直击会党成员的心声,很快得到了他们的响应。哥老会首领马福益是个豪爽仗义的人,他听了黄兴的介绍后,拍着胸脯说:“只要能推翻清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马福益这条命算什么!”他当即表示愿意率领数万会众参与起义。
  起义计划在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生日)举行,这一天长沙文武官员都会齐聚皇殿行礼,正是发动突袭的好时机。为了筹备起义,黄兴变卖了长沙的祖宅,将所得的钱款全部用于购买武器弹药。陈天华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撰写的《猛回头》《警世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了清廷的腐朽和列强的侵略,文中写道:“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这些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剑,刺中了国人的痛处,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少人读了之后,都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加入革命队伍。宋教仁则负责联络湖北革命党人,他日夜奔波于武汉三镇,秘密会见各路志士,协调两地的起义行动。然而,就在起义前夕,湖南巡抚陆元鼎收到密报,得知了起义的计划。他立即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马福益在带领会众向长沙集结的途中,遭到清军的伏击,经过一番激战,最终被捕。在狱中,马福益遭受了种种酷刑,但他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临刑前,他对着围观的百姓高呼:“我这次失败,是天意如此。但我死之后,必有人继续我的事业!”华兴会的首次起义虽未成功,却开创了革命党人联合会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后来的萍浏醴起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会党相比,新军的力量更为隐蔽却也更为关键。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废除科举、编练新军,这一举措本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却没想到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大批知识分子因为科举之路被堵死,纷纷投身军队,希望能在新军中找到出路。这些知识分子接触过西方的民主思想,对清廷的腐朽统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很容易接受革命理念。湖北新军第 8镇和第 21混成协中,加入文学社、共进会的士兵达三千余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们在军营中秘密传阅革命书籍,宣传革命思想,不少军官也被策反。1908年安庆起义中,新军炮营管带熊成基率领千余名士兵夜袭军械库,他们高呼“革除专制,拥护共和”的口号,与清军激战一昼夜。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一度占领了军械库的部分区域。然而,由于寡不敌众,最终不得不撤退。熊成基在逃亡途中,仍不忘革命事业,继续联络各地志士。这次起义虽未成功,却标志着革命力量从会党转向新军的开始——五年后的武昌起义,正是由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士兵打响了第一枪。


三、血与火的淬炼:1906-1911年的武装浪潮
  1906年冬天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地,一场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策划的起义骤然爆发。这三地地处湘赣边界,煤矿工人和农民众多,他们深受清廷和地主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刘道一和蔡绍南深入矿区和乡村,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告诉他们只有推翻清廷,才能过上好日子。当地的会党也积极响应,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革命党人并肩作战。起义军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名义发布檄文,提出“破除千年之专制,建立共和民国”,这一主张深深打动了当地百姓,十几天内就聚众三万余人,攻占了醴陵县城。起义军进城后,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百姓,百姓们欢呼雀跃,不少人当场就加入了起义军。清廷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调集湘、鄂、赣、苏四省军队围剿。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大多是土枪、大刀,甚至还有人拿着锄头、扁担。面对装备精良的清军,起义军毫无惧色,凭借着地形优势与清军激战月余。在一次战斗中,起义军将领李香阁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道一在长沙浏阳门外就义时,年仅 22岁,他在刑场上昂首挺胸,大声疾呼:“革命事业绝不会因我而终结!”孙中山为其题写挽联:“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萍浏醴起义的余波未平,革命党人又在西南边疆燃起烽火。1907年 3月,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设立指挥机关,策划两广起义。他亲自挑选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志士,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黄明堂是广西会党首领,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孙中山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参与起义。黄明堂早就对清廷不满,当即表示愿意听从孙中山的指挥。4月 27日,黄明堂率领百余名志士,趁着夜色攻占了广西镇南关。镇南关地势险要,是清军的重要防线,起义军占领这里后,士气大振。孙中山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亲自从河内赶到镇南关前线。在炮台中,他看到受伤的士兵,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感慨道:“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他拿起一门大炮,亲自瞄准清军阵地,轰出了一发炮弹,看着炮弹在清军阵地上爆炸,孙中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起义军坚守七天七夜,击退了清军的多次进攻。但由于弹药和粮食短缺,最终不得不撤退。孙中山在临别时对将士们说:“此次起义,虽败犹荣。革命浪潮,已如燎原之火,不可扑灭。”
  1907年 7月 6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刺杀巡抚恩铭,这是一次震惊全国的壮举。徐锡麟是光复会会员,他利用自己道员的身份,担任安徽巡警学堂堂长,暗中培养革命力量。恩铭是清廷的重要官员,对革命党人极为残酷,徐锡麟早就想除掉他。在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上,徐锡麟手持短枪,对准恩铭连开数枪,恩铭当场毙命。随后,他率领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小时。由于清军人数众多,起义最终失败,徐锡麟被俘。在审讯室里,他面对清廷官员的质问,毫不畏惧,在供词中写道:“我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临刑前,他要求“击碎睾丸,割去舌头”,以示对封建专制的决绝反抗。秋瑾在浙江绍兴大通学堂响应起义,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还动员家人参与。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清军对她严刑拷打,逼她说出其他革命党人的下落,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笔,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女性志士。

  这些前赴后继的起义中,1911年 4月 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惨烈。黄兴率领 120余名敢死队员进攻两广总督署,这些敢死队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喻培伦胸前挂满炸弹,冲锋在前,他说:“我要用这些炸弹,炸开一条通往共和的道路!”在进攻总督署的过程中,他不幸受伤,但仍坚持投掷炸弹,最终壮烈牺牲。林觉民在起义前写下《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封书信情真意切,既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又展现了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起义军与清军巷战一昼夜,战士们奋勇杀敌,不少人战死在街头。最终,72名烈士遗骸被收葬于黄花岗。孙中山后来评价:“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四、起义背后的历史逻辑:从失败到爆发
  辛亥革命前的十数次武装起义,看似都以失败告终,却在无形中瓦解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经济上,每次起义都迫使清廷增加军费开支,1907-1911年军费预算从 780万两增至 1370万两,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更加困难,清廷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这又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让更多人对清廷不满。政治上,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唤醒了民众,1911年全国报纸发行量较 1905年增长三倍,“民权”“共和”等词汇成为舆论热点。人们开始议论纷纷,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政治漠不关心,不少人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军事上,新军士兵的革命化程度不断提高,至 1911年,全国 16镇新军中,已有六镇被革命党人渗透。这些士兵在军队中传播革命理念,不少军官也逐渐倾向革命,清廷的军事支柱开始动摇。
  1911年 10月 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士兵程定国打响第一枪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一枪将终结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追溯这一枪的源头,正是那些在广州、安庆、镇南关等地倒下的烈士——他们用鲜血浇灌的革命种子,终于在武昌城头绽放出胜利之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革命成功,决非侥幸得来,实由无数志士牺牲生命,以购得之。”从 1895年广州起义到 1911年武昌起义,十六年间的武装斗争,构成了中华民国诞生前最壮烈的历史序曲。每一次起义的失败,都为下一次起义积累了经验;每一位烈士的牺牲,都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革命之火。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奋斗和牺牲,才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手机版/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3-2017 觅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觅涯 鄂ICP备13008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