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顶上,山脚是南定河,彼岸是异国他乡。
李俊和美芬坐在山边一片美丽的野花丛中,李俊望着彼岸沉思,美芬依偎在他身旁,旁边停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台录音机。山脚下的南定河开始进入峡谷,河水变得汹涌澎湃,一浪接一浪,裹挟着黄沙,汹涌地流向缅甸的佤邦。
夕阳西斜,风和日丽。
清水河口岸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远远望去,像国道上的一处道班房,根本显示不出“国门”的威严,唯独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提醒着人们那里是神圣的国门。
上午,收完胶后李俊悄悄告知美芬,下午骑车带她去清水河口岸游玩、照相。美芬喜出望外,吃完午饭后连假都没请就悄悄跟随李俊出来了。
清水河口岸位于南定河与清水河交汇处、中缅边界145号界碑旁。口岸的名称叫“中国孟定清水河口岸”,性质为公路(大桥)。口岸距母猪山生产队只有20多里,由口岸出境至缅北重镇户板、滚弄分别为30里和48里。清水河口岸是昆明直达印度洋缅甸海岸皎漂港和仰光港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是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和走向印度洋的重要战略节点,也是中国通向印度洋陆上距离最近的前沿商埠。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规划:建设滇缅铁路,临沧建立“欧亚第三大陆桥”,把临沧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孟定作为滇缅铁路最佳“入境口”,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各国的最初蓝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2月滇缅铁路正式开工。遗憾的是,1942年3月缅甸沦陷,云南腾冲、龙陵相继失守,滇缅铁路因此夭折。《建国方略》仅仅只是“方略”而已,小镇一寸铁路都没有。
清水河口岸,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热带雨林的田园风光,加上边疆古朴的民风民俗,后来成为著名的“黄金口岸”“旅游胜地”。此时,口岸由于还没正式有对外开放,除了当地居民,基本没有什么游人;除了145号界碑、木桥及旁边的几棵古树外,基本没有什么可看的。
来到口岸,李俊在界碑、木桥、古树下给美芬照了几张相后,就没有什么可玩的了。美芬在清水河边玩了一会,便转身去附近山坡采野花了。李俊一个人在桥下的145号界碑旁徘徊了很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离开口岸,返回山顶,李俊回望彼岸,凝望、沉思,久久迈不开脚步,似乎彼岸的佤邦有什么东西勾住了他的魂。
“佤邦”是缅甸掸邦境内的一个自治区域,首府是邦康,曾为缅甸共产党的根据地,位于阿佤山区,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佤邦为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佤、掸、拉祜等十多种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佤语叫“恩”的部落。历史上,佤邦一直属于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明代属于孟定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区脱离孟定土司控制,后被英国占领。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与缅甸分分合合,1948年被中国国民党控制,1966年先后出现了四支游击队与国民党争夺,1969年“缅共”完全控制了佤邦。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拥有长达2000多公里的绵长边境线。在边境,很多地方村寨相通、鸡犬相闻,国界线以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出现“一寨跨两国”、“一屋跨两国”,甚至“一井跨两国”、“一床跨两国”的奇观;中国的瓜藤到缅甸去结果,缅甸的孩子到中国来上学,两国边民通婚、走亲戚、赶集、喝酒更是平常事。两国人民长期保持着传统的友谊,缅话叫“水涨荷花高”。周恩来总理身穿缅甸民族服装与缅甸人民“中缅胞波狂欢泼水节”、陈毅副总理著名的诗《赠缅甸友人》,都热情表达出中缅两国人民深厚的胞波友谊。佤邦与中国云南的耿马、沧源、澜沧县等跨境民族地区的人民更是保持着“胞波情谊”。
佤邦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山多坝少,加之生产技术原始、落后,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所需。虽然矿藏丰富,由于长年混战,没有形成支柱,经济来源长期靠鸦片。
佤邦的毒品种植,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缅甸自从1885年沦为英帝国的殖民地以后,罂粟就开始传入。佤邦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土质,罂粟种植更是生长迅速。群众不了解其毒害性,种植罂粟目的是为了用鸦片换取粮食、衣物、盐巴等生活用品,维持最低的生活。由于佤邦长期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文化、科学、交通十分落后,鸦片除了换取食物,还逐步成了百姓包治百病的药物,不少人因而染上吸鸦片的恶习。
此时,彼岸山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片的罂粟。
李俊虽然不学无术,对罂粟的历史、习性、种植、功效却了如指掌。他自己备有鸦片,牙痛、喉痛、肚子疼,就自己吃鸦片治疗。
罂粟,又称大烟、米囊花、罂子粟、阿芙蓉等,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山区、小亚细亚、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大约公元7世纪时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解放后才逐步绝迹。相邻的泰国、缅甸还在种植,特别是中缅泰边境的金三角更是大量种植。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花大而艳丽,有大红、桃红、红紫、纯紫、纯白色,且一种具数色;花开三日即谢,罂在茎头,上有盖下有蒂,宛然如酒罂,中有白米极细。所以,罂粟也叫“米囊花”。古人咏罂粟多从“米囊花”着笔。如:郭震的“闻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杨万里的“东君羽卫无供给,控借春风十日粮。”
从罂粟的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可加工成鸦片。随着技术进步,鸦片经过深加工,就成了“白粉”。由于鸦片是“白粉”的重要源料,罂粟这一美丽的植物被称为“恶之花”。
罂粟虽然很早就传入中国,但种植并不广泛,至唐朝时还作为贡品从国外贡至。当时罂粟的种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而不是把它当成毒品吸食。唐朝时,人们对罂粟已有相当的了解。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记述了罂粟花的特点:“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不仅如此,对如何种好罂粟花,唐人也有认识。唐文宗时,郭橐驼在《种树书》中指出:“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诗词中多有吟咏。雍陶的《西归斜谷》:“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可以想象:游子在经过爬涉艰险路程之后,来到了一马平川的平原,极目远望,平川万里,赏心悦目,愁容消失在一片五彩缤纷的罂粟花里。直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花名草。明朝万历年间,文学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对罂粟花还大加赞赏,他写道:“芍药之后,罂粟花最繁华,加意灌植,妍好千态。”崇祯年间,旅游家徐霞客在贵州省贵定的白云山下看到了一片红得似火的罂粟花,大为惊奇,叹为观止。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
李俊呆呆地望着彼岸沉思,虽然风和日丽,内心却波涛汹涌。
往事不堪回首。学生时代,他一直“春风得意”,离校迈入社会后却“四面碰壁”。工作一塌糊涂,生活一塌糊涂,感情一塌糊涂,用太岁的话叫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妈的,风水轮流转,这几年亏大了。”他在心里骂道。
他听知青说过一个“谜语”,一直很困惑:
国外有一位单身女土,因为破产被迫卖掉房子。买房子的也是一位单身男士。两个人因为买卖房子而相识。两人相见恨晚,房子买卖不久,两人就结婚了。女土窃喜:“卖房子的钱到手了,房子自己依然住着,还白捡了一个丈夫。”男土也高兴:“买个房子还白得一个老婆,钱在老婆手里,等于是左手出右手进。”
请问:谁赚了。
谁赚了?李俊一直都没有算清楚到底谁赚了。
如果说两人都“赚”了,那么谁“亏”了?没有输家哪来赢家?如果说两人都“亏”了,那么谁“赚”了?没有赢家哪来输家?世界上好像没有买卖双方都只赚不亏的“好事”,世界上似乎也没有买卖双方都只亏不赚的“坏事”。可是,这笔买卖到底该怎么算呢?
说女的亏了吧,她的确是“卖房子的钱到手了,房子自己依然住着,还白捡了一个丈夫”;说女的赚了吧,她虽然依然住在“自己”家里,但房子已经过户到“别人”的名下了,“钱”虽然在自己手里,结婚后又变相还给了“别人”,一旦离婚很可能被“扫地出门”,结果人财两空。
说男的亏了吧,他的确“买个房子还白得一个老婆,钱在老婆手里,等于是左手出右手进”;说男的赚了吧,他花钱买了房子,依然让“别人”住着,“钱”虽然在老婆手里,却是“别人”的私房钱,一旦离婚很可能“自己”的房产还要分一半给“别人”,结果也是人财两空。
谁赚谁赔?完全是贪污分子当会计—— 一笔糊涂帐。
这笔糊涂账算不清,可是有一笔账,李俊却算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他与刘星的“账”。
刘星,工作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看似“亏”了;生活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看似“亏”了;感情上老老实实、与世无争,看似“亏”了。可是,刘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却前途一片光明;“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却轻而易举地赢得众人的尊重;“老老实实、与世无争”,却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他。妈的,刘星看似亏了,其实赚大了。
再看看自己:感情上“失去”一个月儿,“得到”了娟娟、美芬、小仆哨,看似“赚”了;工作上偷奸耍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似“赚”了;生活上“偷鸡摸狗”,不时解解馋,看似也“赚”了。可是,事业一事无成,感情摇摇晃晃,日子过得像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可以说“一塌糊涂”“暗无天日”。妈的,自己看似赚了,其实亏大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人比人比不成,马比骡子驼不成。李俊在心里骂道:“妈的,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想到工作,他就厌恶生活;想到生活,他气就不打一处来;想到感情,他连杀人的心都有了。
在中国传统的一些经典悲剧人物故事中,最后的结局一定要找到一个坏蛋,杀了这个造孽者故事才圆满。这种复仇文化给社会造成的后遗症是,只要自己遭遇不幸,一定要找到一个“罪人”,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都怪他,自己才这样倒霉。至于自省,对不起,没有。
李俊就是这样的人。
李俊因为人长得英俊,从小争强好胜,好逸恶劳。虽然身体好,可做什么都没有长性,篮球、排球、兵兵球、羽毛球等都会一点,但是一样都不精。他崇尚“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不能忍受凌晨爬起来割胶。无利不起早嘛。所以,经常起不来,不能按时割胶。由于赶时间,常常伤树,被队长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他表面上没说什么,背后牢骚满腹,怨声载道。他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无所谓,放纵自己堕落。老话说,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没有敬畏之心离悬崖就不远了。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总结的“许多罪恶不是因为贫穷或者富裕,而是来源于放纵。”
前不久,就因为“放纵”,李俊被伊焦家人围攻了整整一晚上。
原因是李俊酒后“播种”,导致小仆哨伊焦怀孕,伊焦家人逼李俊娶她。傣族仆哨,虽然比较开放,但坚守基本的底线——不轻易以身相许。一旦突破底线,后果相当严重。首先,未婚先孕,不得在本寨生孩子。当然,也留有余地,如果在外地没有住处,可以在寨子边建盖临时房住待产。其次,在外生下孩子回来后,要举行“扫寨”、“洗寨”活动。所谓扫寨,就是孩子的母亲必须打扫寨子几天,以示惩罚;所谓洗寨,就是由女方家出钱,请和尚或者长老做“法事”,洗去“污秽”,求神饶恕,保佑寨子平安。用汉话说,叫“破财免灾”。
李俊死活不愿意娶伊焦。他深知,傣族少女身材苗条,非常可爱,但傣族妇女身材就不敢恭维了;文化、信仰、没有共同语言且不说,光是嚼槟榔的习俗他就受不了。如果结婚,他简直不敢想象。所以,他宁死不从。他虽然知道,娶了伊焦,可以一了百了;不娶,后果严重。他依然不愿意娶伊焦。他提出,只要打掉孩子,他愿意赔偿。没想到,伊焦死活不同意。伊焦家人说:伊焦喜欢你,就是想跟你生个娃。李俊哑口无言。最后,伊焦家人提出:不娶也行,伊焦喜欢你,我们愿意抚养你的娃,而且愿意扫寨,但是你必须书面证明孩子是你的,必须拿出2000块钱“洗寨”,必须由单位出面道歉。
伊焦家提出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也不算过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给伊焦一个交代,证明孩子不是野种,多少让女方家挽回一些面子。可是,对于李俊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老话说,宁可跌在屎上,不愿写在纸上。他知道一旦白纸黑字,以后就在劫难逃了;2000元,对于月工资只有20多元的他,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单位出面道歉,且不说单位同不同意,且不说面子问题,一旦单位知道,自己的工作肯定保不住了。
可是,如果不这样做,现在就“逃”不了。被逼无奈,他只好咬牙写下了保证书、答应赔偿、单位道歉。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管他的,先解决钱的问题。只要有钱,还怕没有工作?
怎么解决钱的问题?靠工资是不可能的。就目前那点工资,每个月剩不了几块,凑齐2000块恐怕是猴年马月了。向家里伸手要?怎么开口呀。“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李俊首先想到的是大烟。李俊知道贩大烟赚钱,也知道贩大烟的风险。上高中时,场部一昆明知青非常有钱,李俊跟他关系非常好,经常与他一起玩,抽烟喝酒都是跟他学的。时间长了,李俊知道了他的钱都是从大烟上来的,知道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同时也认识几个贩大烟的人。然而,好景不长,昆明知青不久就被判了死刑。为此,李俊还被父亲狠狠教育了一顿,李俊也被吓坏了。他发誓,不到山穷水尽,绝不碰大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俊似乎到了“山穷水尽”,可是哪里有什么“柳暗花明”呀?他苦思冥想,在床上翻来覆去“乱”了一晚上,终于想到了发誓不碰的“大烟”。刚好,黎明时做了个梦,梦见彩虹。他相信,梦见彩虹是发大财的象征。哈哈,真的是只有“乱”才有“得”。只要“乱得”,就可能“柳暗花明”。
云南话说“苦得”,意思是“只有苦才有得”。孟定话更进一步,叫“乱得”。其实,“乱”的前提是“苦”,在“苦”的基础上“乱”;“乱”包含苦、精的意思。李俊却片面理解了“乱”。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李俊决定铤而走险,拼死一博。
说干就干。李俊悄悄拿了家里的一些钱,偷渡佤邦贩大烟。他通过以前认识的几个贩大烟的人,第一次就轻易赚了几百块。他不仅赚了钱,而且小刀划屁股——开眼了。在佤邦,大烟交易的秤非常特别,有两个盘,没有秤砣,一边放烟,一边放子弹,用子弹作为平衡标准,一颗子弹代表一定数量,非常精准。他还亲眼见到了佤邦的地牢、水牢,更是大开眼界。地牢,上面是四棵柱子的茅草房,下面是口小肚大的坑,人在下面根本爬不上来;水牢,在露天挖个四方塘,人站在齐腰的水里,头上被竹竿盖住,吃喝拉撒睡全在水里,臭气熏天,让人毛骨悚然。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二次李俊又赚了不少。他尝到了甜头,认为时来运转了。富贵险中求。他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知道见好就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人死鸟朝天,不死翻过来。”他豁出去,决定大博一回。
老话说得好,“叫你亡先让你狂”、“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几百块,加上赚到的钱,筹了两千多块钱第三次偷渡出境贩大烟。“贪贪贪,必生灾”“常走夜路,迟早会遇到鬼”。这话一点不假。他两次贩卖大烟,边防军早就通过线人获得信息,在他第三次偷渡贩大烟回来的路上设卡围堵。他弃烟保命,跳进南定河侥幸逃脱。不但一分钱没有赚到,还赔了个光溜溜,欠下一屁股债。一下面临绝境,感到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父亲常说,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摔倒自己爬。可是,真的摔倒后如何能爬得起来呀?手再长也够不到天呀。真的“人比人得死”吗?妈的……
李俊沉思着,忽然发现山脚下一大片竹子居然开花了。他心头一震。当地人认为,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事实上,小镇虽然遍地竹子,真正见过竹子开花的人的确不多,以致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会开花。其实,竹子开花和不祥之兆没有关系,但竹子一旦开花就会死亡,也的确是事实。这也可能就是“不祥之兆”的缘由吧。
美芬望着沉默不语的李俊:“想哪样呀?”
李俊:“中国没意思,我真想到那边去。”
美芬:“别胡思乱想。命里一尺,难求一丈。我看那边未必就比这边好。听说,那边很乱的。”
李俊:“我去过那边,虽然不比中国富,但自由开放。做生意、种大烟、赌博,想干什么干什么,活得开心,死了也值得……芬,你别多心,我说着玩的。你把一切都给了我,不后悔?”
美芬:“不后悔。我觉得,爱就应该为所爱的人毫无保留献出一切。不管有钱无钱,反正我是真心实意喜欢你。只要感情在不怕吃咸菜,像刘星、月儿,真心相爱,多幸福啊。”
不提刘星,李俊还能控制情绪,一听到刘星的名字,李俊马上就变得狂躁起来。他一把将美芬按倒在花丛中狂吻、蹂躏。
树怕三摇,女怕三撩。善良的美芬,幸福得瘫倒在地上,闭着大眼,任由他狂吻、发泄,任由他在这风景秀美的地方实施罪恶勾当。
可悲的是,旁边的录音机正播放着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该曲用葫芦丝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充满“傣味”。尤其在傣寨,听到此曲让人心旷神怡。可是,此时此刻,听上去却有点不伦不类,大煞风景。也难怪,好马配好鞍,好歌配好心情嘛。
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者是军旅作曲家杨非,创作于50年代初。很多人认为,此曲描绘的傣乡,特指西双版纳。其实,此曲诞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与西双版纳“毫无关系”。
1954年,时年27岁的军人杨非到瑞丽体验生活。一天,他来到瑞丽勐秀山头,坐在一棵榕树下,极目远眺,阳光下的瑞丽坝碧绿无垠,瑞丽江碧波荡漾,凤尾竹随风摇摆,小仆哨婀娜多姿……此情此景,触发了音乐创作灵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气呵成,并迅速传唱。特别是它成为电影《勐龙沙》的主题曲之后,更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多年后,瑞丽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定为市歌,并隆重授予杨非“荣誉市民”称号。杨非把瑞丽视为第二故乡,并留下遗言,死后埋在这里。杨非去世后,瑞丽政府满足了作者的遗愿,将他葬在瑞丽勐秀山上,让他与他深深热爱着的这片土地永远在一起。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曲采用了德宏民歌“遮放调”的风格,歌词描写的是德宏瑞丽风光。由于瑞丽风光与德宏其它傣乡相似,所以说德宏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又由于德宏傣乡与西双版纳傣乡的风土人情相似,推而广之,“傣乡”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所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描绘的就是傣乡。孟定为云南第三傣乡,理所当然,“孟定”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了。
荒田栽满了绿苗罗
草地变成了牧场罗
白白的棉花送内地
那盐巴布匹呀运边疆
平平的坝子里赶牛车
高高的山上那个走马帮
姑娘们穿上了花衣裳
啊……蝴蝶展开花翅膀
……
遗憾的是,在如此美丽的花丛之中在地方,在如此优美的歌曲之中,有人却干着如此肮脏的勾当。
旁边,鲜花坠落;山下,河水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