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所走过的每一步人生,在我的人生奋斗求索的道路上,之所以能勇于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能够战胜所面临的一切困难。都是与我经历了两年来,上山下乡的刻苦摔打,这些难忘的经历,给我以后的人生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在《探索人生路》这个长篇连载的叙述文里,我采用第一人称得叙述方法,使用了28万余字,80多个章节的大量篇幅,详细地描绘了我做为一个知青,从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来到大都会的省城,在一个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里,通过三十五年的实践锻炼,逐步成长的变化过程和亲身经历。这些过程的实践体会,或多或少的,也许会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一点借鉴和帮助,让他们少走一些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这个长篇连载的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不是虚构,涉及到的人物,姓名。在部影响文章结构的情况下,姓氏不变,名字有所改动。有些只是用姓氏和职务。没有使用姓名。
故事里所涉及到的工作单位。名称只采用了简称。没有使用全称。
人物:按出场的顺序
新工人培训班的二连连长;转业军人,老工人,性格朴实,倔强,爱憎分明,敢于坚持原则。是个老实人。可能是当兵的时间太长了,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干什么,都喜欢服从命令,不愿动脑。工作方法过于简单,习惯于按别人的要求,被动第服从和执行,这样处理问题的结果,经常叫人地笑皆非。
军管会主任孙德功。现役军人,副军级,对人热情,乐于助人,愿意为别人解决困难,坚持原则,对是不对人,不管是谁,只要有错,他一经发现,坚决批评,绝不留情。对于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他特别尊重。对于精通业务的专家,他更是千方百计地在工作上创造条件,给与支持,在生活上尽量给与照顾。
老连长(后来为老科长):是个老八路出身的基层管理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念过两年私塾,后来在部队,跟着文化教员,学点文化。后来从抗美援朝转业到企业,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在我进厂的几年里,他先是我的车间主任,后来又成为我的科长,对我的教育影响很深。
工段长杨师傅:辽宁抚顺人,八级木模工。在我学徒那些年,不仅亲自动手,给我们示范,手把手第教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叫我学会怎样做人。
施心谷 我的师傅,我就是跟着他,具体学习木模工,跟他当学徒。从71年5月到75年6月,我是一直跟在他的身后,一招一式第学习技术。我师傅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有些时候,我觉得他的脾气,跟我父亲的脾气,对照起来,简直是一摸一样。弄得我都有些怕他了。不过,跟着他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他的上海口音,有些时候,还可以从当一下他的翻译官。和师傅之间的沟通也好的多了。
三连林副指导员。工作多年了,一直是个工代干。文化不高,坚持原则。工作方法简单,不管对谁,都端着政工干部的架势,居高临下,管用那种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处理车间里所有的人和事。弄得大家都不高兴。没有人愿意去理他。后来调到厂部行政科,谁也不相信,自己亲自后来被迫离厂。
材料科尚师傅,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头,戴着一副老花镜。我学材料计划专业的师傅。从75年6月到76年6月,我跟了他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的确是在巴心巴肝滴在教我。我也是积极努力的学。他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我练习打算盘。我知道,师傅的算盘,在全公司都是挂了号的。还没听说他输给谁呢。
牟实均老师,中等个,瘦瘦的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五三年毕业的大学生,计划处合同预算科的老经济师,我是从78年10月开始,就跟着他学习预算。他的知识相当渊博。我看到很多人向他请教问题,几乎没有他答不上来的。他在处理各种预算业务的时候,很少看他翻书本,事后我再查有关文件规定,发现他说的,和文件规定一字不差。就像一本活的工具书。而且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死版,大家都容易接受。我跟着他,学会了很多是本上学不来的东西。
郭世安,五冶成钢工程项目部经理。我最先认识他,是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审计上,我负责审核他的一个建设项目。他那个项目工程干亏了。赔了几十万的钱。公司立案审查。我就在负责具体的审计。我客观地审核了以后。提出的审计报告中,下得评语是:他的基建队伍,缺少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是造成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没有想到,郭世安看到我对项目审计的评语,立马拿出笔,立刻签字同意了。
事情过一年以后。总公司签订了成钢项目,成立五冶成钢工程项目部,郭世安是总公司委派的项目经理,没想到,是他在组建项目部班子的时候,第一个就点了我的将。
1971年1月底,我从四川省洪雅县罗坝公社的光荣一队,奉调返回成都,在全民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工作,一直到2006年4月退休,
在这所大型企业里,三十五年的奋斗中,我先后做过木模学徒工、材料计划员、工程造价审核,从初中生,经过自学,在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分校,取得工业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证书。相继评定为经济员、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1972年12月入团。1989年5月入党。
我也和别人一样,是以初中文化为起点,通过自学,取得了工业企业管理专科的大学专科文凭。从一个木模学徒工,逐步成为了一个高级经济师。
难忘的1969年1月,伴随着全国上山下乡插队落户风起云涌般的不断深入,我来到四川省洪雅县罗坝公社光荣一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从1969年1月至1971年1月,在这两年中,令人难忘的艰苦劳动锻炼,以及困难生活的环境,是我磨炼人生意志的第一步。广阔天地里,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农民的蜕变。
1971年1月底,奉调返回成都后,在全民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里,从一个模型房的学徒工开始,然后到材料科的计划员,最后到计划处的高级经济师,历时三十五年的时光,一直工作到2006年4月才退休,三十五年的人生求索,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努力奋斗着,没有虚度时光。
回首三十五年来,个人努力奋斗的历年往事,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和我们的共和国成长的命运紧密相连。
说起来,我们的这一生,还真是坎坷不平的:
该上初中的时候,小升初的考场上,因为上午丢失了文具盒和准考证。影响了考试的心情。下午的数学考试,我没有发挥好,全日制的初中,我没考起,误打误撞地读上了,半工半读性质的建筑技术职业班。美名其曰:成为新兴教育制度的开路先锋。
正该好好读书的时候,由于十年浩劫的缘故,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了。玖佰陆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摆不下一张课桌。
在我们将近18岁,能够上班自食其力的时候,赶上了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上农村去,当农民,挣工分去了。
当我们进工厂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应当评定职称的时候,却被无情第告知,你们没有大学专科以上的文凭,不具备评定资格。那为什么又不能早点儿说,非得要等到了紧关节要的时候,这才告诉我们,没文聘,不能评定。话有说回来,那当初要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文化程度怎么就够了呢?
当我们该结婚的时候,赶上了晚婚晚育、计划生育,要办结婚登记,夫妻二人的年龄总和,必须要大于50岁以上,否则人家不办理。有了孩子,必须先办独子女证,否则就不给上户口。如果没有户口,在城里要生存下去,那个难度就可想而知。
当我们的经历和资格逐步熬到成熟,在事业上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理论和经验都有了,正该大干一场的好时机到了,却赶上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体制改革,又要我们下岗,自谋生路了。
当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时候,我们已经退休或多年。被别人忘记了。
不论怎样困难,我们毕竟是闯过去了。风风雨雨这么毒年,熬过来了。我和别人一样,辛辛苦苦几十年如一日,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我们走南闯北,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如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
2006年4月以后,我从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退休下来,回到家里。没等我好好休息几天,就被一个民营施工企业聘请去做建安工程造价部的经理。继续工作发挥余热。一直到去年9月。才算是第二次退休。尘埃落地。我想也是真该好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