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 初唐国士

第 41 章  分封

  自从与长乐公主李丽质定亲后,陆玉成仍不时进宫教她弹琴。陆玉成心理年龄已三十多岁了,平素他与李丽质相处,就有一种父亲对待女儿的感觉。如今与李丽质定了亲,他突然觉得自己角色发生错乱,面对李丽质,他有点无所适从之感。
  李丽质或许一贯受李世民宠爱的缘故,对陆玉成流露出来类似父爱般的感情,不但没有不自在的感觉,反而觉得挺享受的。定亲后,她在陆玉成面前除了变得有些羞涩外,也更加妩媚了,看上去楚楚动人到了极致。
  为了将来的幸福和家庭和睦,他决定调教李丽质。李丽质颇具文艺范,琴棋书画很易上手,一点就透。他时常给她灌输一些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用大量的故事企图把这位小公主塑造为新新人类。而此时只有十来岁的李丽质却是最易接受新思想的年龄,在陆玉成的蛊惑下,她的思想也逐渐向现代女性发展,成了皇宫中的异类。好在陆玉成出于自己的打算倒没给她灌输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否则他在大唐的性副生活也可能就此泡汤了。
  有一次,陆玉成心血来潮,凭着记忆抄改了《红楼梦》前几章拿给李丽质看。李丽质一看就被迷住了,他每次进宫她都缠着要看新的章节,他只得每次进宫都带上新抄的几章。
  一天,李丽质盘问陆玉成,他是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陆玉成想了一下说:他喜欢林黛玉的高洁,但不喜欢她的坏脾气,喜欢薛宝钗的温柔,但不喜欢她的世俗气。此后,李丽质好长一段时间在他面前都摆出一副温柔似水又清高自持的模样,让他觉得很好笑。
  后来《红楼梦》也流传到社会上,好事者大量翻刻,一时成了畅销书。尽管陆玉成否认此书是由他所著,谓出自一位隐士曹雪芹之手。但后来的大唐红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红楼梦》是由陆玉成的老师曹宪先写出一部传奇初稿,由陆玉成加工润饰而成的小说,竟由此变成了一桩师生共同创作的佳话。
  贞观五年十月中旬的一天,李世民在两仪殿召集大臣议论分封诸王的事,此时已进入高官行列的陆玉成也在场,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咳咳!”魏征清了清嗓子,首先开口发表意见,他表情严肃,一字一顿地说道:“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另外,京城一带赋税不多,原来依靠京都以外,如果都分封给诸侯国,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
  大家一阵低声议论,李世民则沉默不语。礼部侍郎李百药趋步上前,强烈附合魏征的观点,说道:“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虽然微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社稷,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不断地更换郡守县令呢!”
  中书侍郎颜师古则字斟句酌,提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他说:“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自遵守自己的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持京城皇室。并且为他们设置的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订立格式。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
  众大臣在两仪殿讨论良久,李世民最后仍倾向于分封制,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也无可奈何,心情郁郁。考虑到分封制问题在初唐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史载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几经反复,虽最后取消了分封制,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退朝后,陆玉成抄改了柳宗元那篇说理深刻精辟《封建论》上奏李世民。《封建论》是柳宗元写的一篇重要文章,该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利弊得失,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打破周代的封建制,实施郡县制,是很大进步。
  后世的毛泽东对柳宗元情有独钟,他在《读〈封建论〉呈郭老》:中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李世民看了陆玉成上奏的《封建论》后,从此息掉了分封诸王的心思,不再提封建制了。
  一次,陆玉成正在陆德明府第为其诊病,恰逢国子司业孔颖达上门拜访陆德明。双方叙礼坐下后,陆德明把陆玉成引见给了孔颖达,陆玉成对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巨儒非常尊敬,以晚辈之礼见之。孔颖达看上去五十多岁,面相文雅,神态和蔼。
  史载孔颖达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尤明《左传》、郑玄注《尚书》、《毛诗》、《礼记》和王弼注《易》,兼善历算、能属文。隋炀帝大业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时,召诸儒官于东都互相讨论学问,孔颖达水平最高,因此险遭妒嫉者暗杀。隋末农民起义时,避居虎牢。入唐后,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助魏征撰写《隋书》,参与修订"五礼"。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孔颖达在隋唐之际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有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也有某些学术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独到之处。孔颖达概述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基本内容,并论述了学习它们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他所强调的教学内容仍是儒家的经典。在隋唐儒学恢复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他是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关键人物,不仅将一生都献给了儒家经学的教育事业,还对传统儒学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单纯从学术的独创性看,他没有很多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成果,但就儒学复兴统一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功绩是不可低估的。
  不过,作为《五经正义》,在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只是在被定为官方统一教材后,变成经院式教条,很快失去其价值和生命力。这是《五经正义》这一代学术宏篇巨制的悲剧,也是孔颖达等封建时代学者和教育家的悲剧。从兼容众家的思想库到后来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严重地限制了唐以后儒家学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这当然并非孔颖达本人的初衷,是历史的局限。
  考虑到不久的将来孔颖达会主持《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而《五经正义》作为官方的统一思想和科举取仕的标准教科书,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和深远。所以陆玉成非常重视与其交往,希望能对孔颖达的思想产生有益的影响。
  在谈话中,孔颖达对陆玉成丰富的学识和新颖的见解印象深刻,尤其对陆玉成称之为“辩证法” 的理论很感兴趣,陆玉成则对其在儒学上博大精深的造诣十分钦佩。
  陆玉成时常去拜访孔颖达,在与孔颖达的交流过程中,陆玉成使出浑身解数,把后世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戴震、颜元、王夫之等某些先进思想成份融汇在一起,与孔颖达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孔颖达是位真正的严肃学者,不像后世某些“学霸” 那样党同伐异,俩人都从纯粹的学术讨论中获益非浅。以至于贞观十四年皇帝李世民下诏由已担任国子祭酒的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时,孔颖达盛邀陆玉成参与此项工作,共同编撰了《五经正义》,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手机版/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3-2017 觅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觅涯 鄂ICP备13008056号